龍林芝
(貴州省錦屏縣中醫醫院,貴州 錦屏 556700)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青年女性是該病的高發群體。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表現主要為晨僵、關節痛、關節腫脹及關節功能障礙等。目前,臨床上常用非甾體抗炎藥等藥物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進行治療。相關的研究表明,絕大多數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經治療后,會留下關節功能障礙等后遺癥[1]。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討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進行關節功能鍛煉指導的臨床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貴州省錦屏縣中醫醫院收治的130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患者的病情均符合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診斷標準,并被確診。2)患者存在關節功能障礙。3)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了參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是:1)患者的病情處于急性期。2)患者合并有脊柱關節炎。3)患者合并有周圍神經病變。4)患者合并有肺間質病變。在這130例患者中,有男性43例,女性87例;其年齡為18~75歲,其平均年齡為(52.2±13.3)歲;其病程為2~357個月,其平均病程為109.3個月。將這130例患者分為A組和B組,每組各有65例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治療及常規護理。對患者進行常規治療的方法是:1)為患者使用柳氮磺吡啶腸溶片(由上海福達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批準文號為國藥準字H31020840,規格為0.25 g/片)進行治療。柳氮磺吡啶腸溶片的用法是:口服,2~3 g/d,分3~4次服用。2)為患者使用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進行關節腔注射,2.5~10 mg/次,每天注射1次。3)讓患者每天服用維生素D及鈣劑以預防其發生骨質疏松。對患者進行常規護理的方法是:1)對患者的C-反應蛋白、免疫球蛋白等生化指標進行監測。2)協助患者進行影像學檢查。3)指導患者進行手關節、足關節、腕關節等關節的康復鍛煉。在此基礎上,對B組患者進行關節功能鍛煉指導,方法為:1)由責任護士采用口頭講解、發放宣教手冊等方式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進行關節功能鍛煉的目的及注意事項等。2)組織患者觀看關節功能鍛煉方面的視頻,引導其自行練習。然后,將患者分成若干小組,讓其相互之間交流進行關節功能鍛煉的心得,深入討論遇到的疑難問題。3)結合患者的病情及其身體狀況為其制定進行關節功能鍛煉的計劃,并由責任護士每天監督其執行鍛煉計劃。具體的鍛煉方法是:⑴讓患者進行疊被子、系扣子等鍛煉。患者的身體狀況若出現好轉,可讓其進行轉動手部健身球、系鞋帶等鍛煉。⑵讓患者每天散步30~60 min。⑶指導患者每天進行3~5 min的器械鍛煉。患者的身體狀況若出現好轉,可讓其每天進行30~60 min的器械鍛煉。⑷讓患者進行全身性的鍛煉,如彎腰拾物和疊衣服等鍛煉。
治護后,觀察兩組患者晨僵持續的時間、關節功能的分級、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的評分和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的評分。1)關節功能的分級:1級:患者可自由的活動,其關節的功能無任何障礙。2級:患者可正常活動,但其部分關節存在功能受限的情況。3級:患者的部分生活能夠自理,其關節的功能明顯受限。4級:患者完全喪失活動能力。2)在治護前后采用VAS對患者的疼痛癥狀進行評估。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疼痛的癥狀越嚴重。3)在治護前后采用PSQI對患者的睡眠質量進行評估。PSQI的滿分為21分。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睡眠的質量越差。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護前,兩組患者每天發生晨僵持續的時間相比,P>0.05。治護后,與A組患者相比,B組患者每天發生晨僵持續的時間較短,P<0.05。詳見表1。
表1 治護前后兩組患者每天發生晨僵持續時間的比較(h,)

表1 治護前后兩組患者每天發生晨僵持續時間的比較(h,)
組別 例數 治護前每天發生晨僵持續的平均時間治護后每天發生晨僵持續的平均時間A 組 65 2.024±0.370 1.761±0.202 B 組 65 2.203±0.270 1.335±0.201 t值 3.495 13.371 P值 >0.05 <0.05
治護后,B組患者中關節功能分級為1級患者的占比高于A組患者中關節功能分級為1級患者的占比,P<0.05。詳見表2。

表2 治護后兩組患者關節功能分級的比較(n)
治護前,兩組患者VAS的平均評分相比,P>0.05。治護后,與A組患者相比,B組患者VAS的平均評分較低,P<0.05。詳見表3。
表3 治護前后兩組患者VAS評分的比較(分,)

表3 治護前后兩組患者VAS評分的比較(分,)
組別 例數 治護前VAS的平均評分 治護后VAS的平均評分A組 65 7.56±1.11 5.67±1.28 B 組 65 7.55±1.13 4.32±1.61 t值 0.0508 5.2916 P值 >0.05 <0.05
治護前,兩組患者PSQI的平均評分相比,P>0.05。治護后,與A組患者相比,B組患者PSQI的平均評分較低,P<0.05。詳見表4。
表4 治護前后兩組患者PSQI評分的比較(分,)

表4 治護前后兩組患者PSQI評分的比較(分,)
組別 例數 治護前PSQI的平均評分 治護后PSQI的平均評分A組 65 8.29±1.98 7.07±2.98 B 組 65 8.37±2.14 5.12±3.14 t值 0.2195 3.6316 P值 >0.05 <0.05
患者罹患類風濕關節炎與其存在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及免疫紊亂等因素有關。類風濕關節炎具有較高的致殘率。晚期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關節腔易發生損傷,其關節的上下面可出現壓縮融合的情況,致使其發生嚴重的關節畸形。相關的研究顯示,約有69.1%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接受常規的藥物治療后,其關節活動的能力未得到改善,其病情易反復發作[2]。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進行關節功能鍛煉指導的優勢是:1)指導患者進行關節功能鍛煉能夠改善其關節周圍的血液循環,緩解其疼痛的癥狀。2)指導患者進行關節功能鍛煉能夠提高其關節的穩定性,防止其發生關節畸形,促進其關節功能的恢復。黃霞霞等[3]的研究表明,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進行關節功能鍛煉指導可提高其屈肘肌的肌力及其關節的反力,可防止其發生骨質疏松、上肢肌肉和肱肌萎縮、肘關節僵硬等癥狀。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進行關節功能鍛煉指導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地緩解其關節晨僵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