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玉潔
(蕪湖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安徽 蕪湖 241000)
老年人多患有骨質疏松癥,加之其運動能力下降,發生跌倒的風險較高,因此其易發生髖部骨折。相關的統計數據顯示,老年人髖部骨折的發生率約為1‰。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后需要臥床休養較長的時間,會導致其血液流動減慢,可增加其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1]。如何降低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一直是臨床護理工作關注的焦點[2]。本文以85例接受閉合復位內固定術的老年髖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病例,探討對其實施預防性護理對其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的影響。
將2018年5月至2019年2月期間在蕪湖市第一人民醫院進行閉合復位內固定術的85例老年髖部骨折患者納入本研究。其病情均經影像學檢查得到確診,均具有進行閉合復位內固定術的指征,且其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其中,排除存在下肢殘疾、有下肢靜脈曲張病史、年齡<60歲、存在認知功能障礙及病歷資料缺失的患者。本研究經我院的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將這些患者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 OBG組(n=44)與 REG組(n=41)。OBG組患者的平均年齡為(69.23±6.18)歲,其手術的平均時間為(41.65±5.27)min;其中,男女分別有27例和17例。REG組患者的平均年齡為(69.48±6.26)歲,其手術的平均時間為(43.08±5.59)min;其中,男女分別有25例和16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閉合復位內固定術,術后對其均實施病情觀察、體位護理、切口護理及康復鍛煉指導等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對OBG組患者進行預防性護理,方法是:1)根據患者的血液循環狀態(如是否患有影響血液循環的疾病、血液是否呈高凝狀態等)、有無下肢深靜脈血栓病史、身體狀況、對護理的依從性等評估其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對于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風險較高的患者,應加強對其進行巡視,為其采取積極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其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2)根據患者的年齡、文化水平、認知功能、理解能力等對其進行健康宣教,使其了解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誘因、危害、防范措施等,以提高其對此病的重視度和對護理工作的依從性。遵醫囑為患者應用抗凝藥物(如依諾肝素、低分子量肝素鈣、利伐沙班等),并配合醫生對患者的凝血功能進行檢查。3)術后,定期協助患者變換體位(使其輪流保持健側臥位、平臥位和患側臥位),并將其床尾抬高15°~30°,以促進其下肢靜脈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對于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風險較高的患者,每隔2 h左右觀察一次其下肢皮膚的顏色、是否發生腫脹及足背動脈的搏動情況,并測量其皮膚的溫度。對于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風險較低的患者,每隔4~6 h對其進行一次觀察和巡視。若發現患者出現下肢腫脹、皮膚彈性降低、皮膚顏色變深等情況,應立即向醫生報告。4)術后3 d內,告知患者家屬每天為患者按摩雙下肢3~5次(每次按摩10~15 min),并幫助其活動下肢的趾關節、踝關節和膝關節。在按摩時,應由患者肢體的遠端向近端進行按摩,按摩的力度要適中。待患者能夠自主活動后,指導其在床上進行功能鍛煉(如進行踝泵運動、膝關節的屈伸訓練、直腿抬高訓練及下肢肌肉的等長和等張訓練等),訓練的強度和時間應逐漸增加。5)對于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風險較高的患者,每天用空氣波壓力治療儀或間歇式充氣壓力泵對其雙下肢進行加壓治療,以加速其下肢的血液循環。每次治療30 min左右,每天治療2~3次。囑患者多飲水,進食清淡的食物,以降低其血液的黏稠度。
護理后,比較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住院的時間及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總分為60分)調查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情況?;颊叽藛柧淼脑u分越高,表示其對護理工作越滿意。
用SPSS 20.0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OBG組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低于REG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護理后兩組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n)]
護理后,OBG組患者術后住院的時間短于REG組患者,其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的評分高于REG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護理后兩組患者術后住院的時間及其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的評分()

表2 護理后兩組患者術后住院的時間及其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的評分()
例數 術后的住院時間(d)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的評分(分)41 10.41±2.78 83.42±6.53 OBG組 44 7.85±2.06 94.16±3.39 t值 3.47 2.85 P值 <0.05 <0.05
靜脈壁損傷、靜脈血流滯緩和血液呈高凝狀態是引起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主要危險因素。絕大多數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后均存在上述危險因素,因此其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較高。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在手術后若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易導致其發生下肢水腫、繼發性靜脈曲張或瘀滯性潰瘍,嚴重者還可發生肺栓塞[3]。因此,臨床上應對手術后的老年髖部骨折患者進行積極的護理干預,最大限度地降低其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預防性護理是指通過采取各種預防措施來減少護理不良事件的一種護理模式[4]。有研究指出,對手術后的老年髖部骨折患者進行預防性護理可提高其安全意識和風險意識,降低其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加速其術后康復[5]。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對老年髖部骨折患者進行閉合復位內固定術后,對其實施預防性護理能降低其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縮短其術后住院的時間,提高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