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全媒體記者 卞瑞鶴 通訊員 姚藝紅
走進河南省延津縣優質小麥現代農業產業園,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麥田。疫情得到控制,此時春意正濃,小麥正值拔節抽穗期,病蟲害防治也進入關鍵時期。相較于往常農民們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延津現代農業示范種植基地內卻是一片靜謐,只見灌溉設施自行運轉噴灑,偶爾有無人機轟鳴往返。方興未艾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已經開啟延津小麥產業發展新篇章。
延津縣常年小麥種植面積100萬畝,從1998年開始種植強筋小麥以來,逐步成為全國著名優質小麥生產基地。“中國小麥看河南、優質小麥看新鄉、強筋小麥看延津”成為業界共識,以延津小麥為典型代表的“新鄉小麥”被原農業部認定為全國麥類首個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延津強筋小麥”被媒體譽為“中國第一麥”,其區域品牌價值達17.55億元,成為享譽全國的區域名片。近年來,高效、優質、節約、友好的現代化農業不斷發展,延津縣在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契機下,亟須探索挖掘小麥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新模式。
延津縣優質小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位于延津縣中南部,總面積74.7萬畝,覆蓋10個鄉(鎮、街道辦事處)、1個產業集聚區、218個行政村,總人口27.2萬人,耕地55.5萬畝。產業園統籌布局了小麥種植、加工、研發、物流、綜合服務功能板塊,規劃為“四園、兩區、一中心”:“四園”指小麥產品加工園、面制品電商物流園、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園和融合多項功能的麥香田園;“兩區”指優質小麥種植區和小麥良種繁育區,包含了42萬畝綠色小麥基地、2.1萬畝有機小麥基地和5萬畝良種繁育基地;“一中心”指位于產業集聚區胡堤村北小麥產業服務中心,規劃中的小麥產業服務中心融多項功能于一體,包括4個專業分中心,分別是小麥產業展示中心、產業園運行管理中心(智慧農業管理平臺)、小麥科創研發與檢驗檢測中心和技術培訓中心。
延津縣把集聚現代農業要素作為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改造傳統產業的主要抓手,在改善生產條件方面,主要從建設高標準農田、小麥耕種收裝備升級、推進小麥科技信息化等方面促進產業升級。在示范基地實施了水肥一體化精量灌溉、多源遙感信息采集、蟲情測報、墑情監測、苗情(災情)監測、農情監測預警、農業專家病蟲害診斷、測土配方施肥推薦及農作物全程追溯等智慧農業系統。通過傳感器采集和監測農情信息,結合專家診斷,對病蟲情進行監測分析,及時噴灑防治;對生長環境進行信息采集和監控,為優種優育及小麥種植的全過程信息化管理提供決策支持;利用測土配方施肥系統、墑情監測系統,可實時監測土壤墑情及養分,結合水肥藥一體化管理云平臺將灌溉、施肥與施藥融為一體,根據作物生長需要,實時、適量進行灌溉、施肥和施藥,實現水肥藥同步管理和高效利用;通過智慧農業服務體系,及時了解市場行情及銷售狀況,為小麥銷售及來年的小麥種植提供參考。在繁忙農時季節,農民在家里用手機就可以查看農情,遠程控制小麥施肥、灌溉和綠色防控服務。

河南延津產業集聚區
在小麥產業服務中心,農業專家和農技人員通過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可實時了解區域內小麥種植和生產情況,及時獲取種植預警信息。通過遠程會議可視化系統進行會診,查看基地田間小麥視頻圖像,并與種植生產管理人員會話,及時干預處理種植主體診斷預警小麥可能發生的問題。這些信息化、智能化新型裝備的應用,使農業生產增加了更多現代元素,真正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延津縣廣泛選用的優質超強筋小麥品種,本地適應性強,農藝性狀優良,各項品質指標遠超國家強筋小麥標準,受到專用粉加工企業青睞。產業園著力從改善生產條件、提升耕種收裝備水平、集聚現代農業元素等方面補齊小麥產業短板,通過發展規模化種植建設高標準生產基地。在現有小麥生產和加工規模的基礎上,積極鼓勵和引導企業發展精深加工,擴大資源招商,先后吸引豫糧集團、克明面業、云鶴食品、麥豐食品、山東魯花等多家龍頭企業入駐延津,推進了小麥產業集群化發展。尤其是山東魯花集團入駐延津,投資15億元建設小麥制粉、掛面、濃香花生油3條生產線。目前,小麥產業園已形成年小麥120萬噸的收儲能力,魯花集團制粉、掛面生產線竣工投產后,產業園小麥制粉加工能力將達100萬噸,掛面食品加工生產能力將達55萬噸,延津小麥產業園規模將達到百億級產業體量。
產業園內各企業創新生產機制,完善銷售渠道,拓寬主營業務,圍繞小麥精深加工、速凍營養食品、健康休閑食品、白酒飲品等四大品類,全力打造中原經濟區重要的食品加工基地。繼茅臺集團在延津合作聯建有機小麥原料基地之后,國內眾多著名釀酒企業也紛紛來延津考察合作建立釀酒原料基地事宜,還有很多食品加工企業爭相入駐延津產業園,為延津食品加工業帶來更多發展機遇。各企業依托小麥產業,帶動周邊農戶就業,也帶動了周邊的餐飲業、休閑觀光業的發展,真正實現了利益共享。
產業園把帶動農民增收作為產業園創建的重中之重,園區采取入股合作、土地流轉、生產托管、購銷訂單等多種利益聯結機制,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目前,豫糧集團延津小麥產業有限公司作為購銷加工龍頭企業,正在聯合30多家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建設10萬畝優質小麥訂單基地,創立豫糧集團小麥科研農場,著力構建優質小麥產業化經營聯合體;嘉合糧油公司依托與國酒茅臺集團簽訂的有機小麥釀酒原料供貨訂單,通過10多家合作社建立有機小麥種植基地2.1萬畝,實現“專種、專收、專儲、專用”,大幅度帶動了農民增收;新鄉市聯豐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以實施水肥一體化示范工程項目為載體,積極動員農戶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通過土地托管發展單品種規模化種植,開展小麥、花生良種繁育53000余畝,通過加價收購,成為帶動種糧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目前,園區引進培育龍頭企業48家,吸納455家新型經營主體入園,2.6萬人就業。通過產業園帶動,園內農民可支配收入達19800萬元,高于園外農民可支配收入的32%。
為加快產業園建設,延津縣積極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放大功能,利用現代農業產業園中央財政獎補資金1500萬元作為風險補償金,縣農商行放大10倍后,建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風險補償基金,用于園內農業經營主體一二三產業發展流動資金、技術改造和設備購置資金需求。對包括農副產品生產、加工、流通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以及與農業相關的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提供信貸支持,單戶貸款可達300萬元,授信期限可達36個月,執行定價利率10%以上優惠,給予有抵押的客戶提高10%的抵押率增信額度,從而有效破解了“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問題,為延津國家級小麥現代產業園建設的穩步實施推進提供了資金保障。
著力改善產地環境,加強農資投入品管控,推進“一控兩減三基本”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計劃,農藥和化肥利用率均達41%;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90%;園內42萬畝綠色食品原料小麥生產基地和2.1萬畝有機小麥生產基地,均按綠色或有機要求標準化生產,園內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比例占比79.5%;結合省級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全縣農業綠色發展將實現重大突破。同時,通過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化系統貫穿小麥全產業鏈的追溯信息采集,塑造安全品牌,提升品牌形象。“延津小麥”“中國第一麥”的區域品牌形象逐漸鞏固和提升。
廣袤的田野上孕育著豐收的希望,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延津小麥產業實現跨越式、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延津通過構建“政府推動、市場拉動、龍頭帶動、利益驅動”的發展模式,必將實現小麥提質增效、農民增收、企業受益,走出一條小麥產業促進鄉村振興之路。
(本文圖片均由姚藝紅提供)

河南延津小麥生產種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