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其泉
(福建省交通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福州 350004)
圍繞福建省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戰略和“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發展思路,以縣級以上行政中心和省級重點發展區域、重要港區、重要交通樞紐、重點旅游區為主要規劃節點,形成覆蓋廣泛、布局合理、銜接順暢、便捷可靠、提供基本公共運輸服務的普通國省干線公路網絡,即《福建省普通國省干線公路網布局規劃》“八縱十一橫十五聯”公路網,規劃里程約1.24 萬km。 為實現“鎮鎮有干線”目標,配套規劃約4500 km 的支線(按三級以上標準建設),即《福建省“鎮鎮有干線”公路項目布局規劃》。 本次規劃(規劃期限:2012~2030 年)的普通國省干線公路(含支線)未實施項目正在建設熱潮中。
隨著城鎮化發展進程加快, 城鎮路段的國省干線公路(含支線)項目,需要兼城市道路功能,以適應新時代快速的城鎮發展需求。介紹城鎮化地區公路項目設計要點,為類似項目設計提供借鑒。
本項目(地理位置圖詳見圖1)平潭綜合實驗區鎮鎮有干線工程通東庠鄉支線(ZX1604),是《福建省普通國省干線公路網布局規劃》“八縱十一橫十五聯” 公路網配套支線《福建省“鎮鎮有干線”公路項目布局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平潭綜合實驗區境內鄉鎮連接國省道干線公路“聯十二”線(平潭環島路)的重要組成路段,是東庠鄉、流水鎮通往主城區的重要普通公路通道。
本項目的建設對于完善平潭綜合實驗區普通國省干線公路網、構筑支線公路網、提高綜合運輸效率、改善沿線交通出行條件、整合旅游資源、發揮規模效益、完善國防交通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利于平潭島成為大陸對臺交往先行先試的前沿平臺; 適應平潭綜合實驗區農村“特色突出、經濟發展、環境優美、社會和諧”城鎮發展戰略,支撐城鎮空間布局的拓展;是提高環境競爭力,把平潭綜合實驗區建設海西中心城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圖1 項目地理位置圖
本項目平潭綜合實驗區鎮鎮有干線工程通東庠鄉支線(ZX1604)流水鎮段路線起點與國省干線聯十二線(環島東路)平交,路線經過五程村,終點位于流水村與流水碼頭銜接,路線全長2.21km。 其中聯十二線(環島東路)-五埕路段, 路線長1.3km, 采用二級公路 (兼城市主干線)、設計速度40km/h,路基寬度40.0m 的技術標準;五埕路口-流水碼頭段,路線長0.91km,采用二級公路(兼城市支路)、設計速度40km/h, 16.0m 的技術標準。 路線全線位于地震基本烈度為7 度區。
本項目流水鎮段為鎮鎮有干線公路經過城鎮路段,需要兼城市道路功能,依據《平潭綜合實驗區流水試點鎮控制性詳細規劃》,道路中除了布設公路需求的機動車道外,需布設人行道、非機動車道和公交車站,并設路燈、行道樹和分隔帶的景觀綠化,以及需要敷設電力、通信、給水、污水、中水、燃氣等市政管線,結合海綿城市理念設計,以適應新時代快速的城鎮發展需求。根據福建省公路管理局文件閩路總〔2014〕2 號《福建省公路管理局關于結合城市道路功能建設的普通干線公路項目前期工作有關事宜的意見》, 本項目結合城市道路功能同步建設實施。因流水鎮段道路交通流組成形式,行車特性及交通組織方式均與城市道路相同, 故本項目在流水鎮段采用城市道路標準進行設計, 在平縱面線性設計時同時滿足公路工程技術標準,在設計說明中列主要技術指標表(詳見圖2), 根據表中列出的公路、 城市道路的技術指標差異性,提出處理意見,合理采用本項目的技術指標。 以下著重介紹兼城市道路功能的公路項目平面、 縱斷面、 橫斷面、路線交叉等設計要點。

圖2 主要技術指標表(流水鎮段)
城鎮化地區公路項目在平面設計時, 除了滿足公路和城市道路的直線、平曲線和視距等規范規定外,應注意把握如下設計要點:
(1)平面設計應符合城鎮道路網規劃。本項目流水鎮段(詳見圖3)位于《平潭綜合試驗區流水試點鎮控制性詳細規劃》規劃范圍內,由流水北路、五埕路兩段規劃道路組成。若按公路規劃的設計原則,在流水北路與五埕路交叉口處如上圖設置圓曲線,使道路線性連貫、通順,會改變原流水鎮規劃路網結構及規劃土地利用, 對相關聯的城市道路道路造成較大影響, 并且沿線周邊地塊也將重新進行規劃,影響較大。 因此,本項目施工圖設計時按照《平潭綜合試驗區流水試點鎮控制性詳細規劃》中規劃道路網進行布設,采用城市道路標準進行設計,在流水北路與五埕路交叉口設置信號燈, 可使車輛通行安全性得到保障, 并且通過平交口實現不同路寬及相關道路交通流的合理轉換, 以最大限度利用規劃區域內規劃道路為原則,避免本項目對規劃區域內路網格局造成破壞。

圖3 流水鎮規劃路網圖
(2)特別注意生態林、濕地保護、用海紅線等各種生態紅線,以及基本農田和文物保護等控制因素。
(3)考慮到城鎮路段混合交通量大,車速受到限制,圓曲線最大超高橫坡度和加寬按城市道路路線設計規范規定取值。平面設計應結合交通組織設計,合理布置交叉口、出入口、分隔帶開口、公交停靠站、人行設施等。
城鎮化地區公路項目在縱斷面設計時, 除了滿足公路和城市道路的最大、最小縱坡和坡長等規范規定外,應注意把握如下設計要點:
(1)參照城市豎向規劃控制高程,并適應臨街建筑立面布置,方便沿線地塊的車輛進出,并確保沿線范圍地面水的排除。
(2)若設有專用非機動車道的道路或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混合行駛的車行道, 宜按非機動車騎行的設計縱坡度控制,非機動車道最大縱坡不宜大于2.5%,困難時不應大于3.5%,并應按城市道路路線設計規范規定限制坡長。 公共汽電車停靠站應設置于最大縱坡不大于2%路段。
(3)設計標高應滿足市政管線和涵洞的覆土高度要求,還應注意各管線之間、涵洞和管線之間的立面空間布設要求。
(4)濱海道路除了應滿足防洪排澇標高要求外,還應滿足防潮標高,根據《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主島防洪防潮規劃修編報告》,本項目路基設計防潮水位標高按報告中確定的本項目所在范圍內道路及場地最低標高不得低于5.50m 控制,并與海堤、景觀綜合考慮。
城鎮化地區公路項目在橫斷面設計時, 除了滿足公路車道、路肩、分隔帶寬度和設計年限內的交通需求所需的車道數等規范規定外,應注意把握如下設計要點:
(1) 橫斷面設計應在城市道路規劃紅線寬度范圍內進行,結合沿線地形、兩側建筑物及用地性質布設(詳見圖4),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人行道、分車帶等寬度應分別滿足城市道路路線設計規范規定。

圖4 橫斷面效果圖
(2)應根據福建省交通運輸廳印發《加強結合城市道路功能普通國省道項目機非分離、 人非分離設計的通知》,實現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與人行道分隔設置,使機動車、非機動車、人行各行其道,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保證交通安全。
(3) 應根據福建省交通運輸廳文件閩交建[2014]78號 《福建省交通運輸廳關于加強公路排水設計的通知》,我省雨水多且雨量集中,路面排水設計時,非超高路段,雙向四車道及以下公路,路面橫坡按2%設置;雙向六車道及以上公路,路面橫坡按2.5%設置。
(4)尊重區域規劃,妥善處理規劃節點,作好與本項目交叉管網的合理銜接,根據規范從經濟、合理性等角度研究市政管線的布置及照明方案的選擇(詳見圖5)。 管線豎向順序為:最底層為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其上為電信管道、給水管道、燃氣管道,最上層為雨水口連接管、電力套管、有線電視電纜、路燈電纜及交通信號纜等。

圖5 管線綜合橫斷面圖
(5)結合海綿城市理念設計,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路面結構采用透水結構,將分隔帶設計成下凹式綠化帶,將道路紅線范圍集雨面積的雨水優先匯集進入下凹式綠地進行過濾、滯蓄、滲透等處置,將大部分雨水徑流用于補充地下水,發揮雨水綜合利用在“面源污染減污、洪峰流量削減、水文生態修復”等方面的作用,有效對雨水洪峰、面源污染、徑流總量實施控制。
本項目道路交叉口位置應按城鎮規劃路網規劃設置,并按規范進行交通渠化(詳見圖6),除此外應注意把握如下設計要點:

圖6 起點處平交口效果圖
(1)平交口均應設置行人和非機動車過街設施,當人行橫道穿越機動車道部分的長度大于16m 時,應設置行人二次過街安全島,安全島寬度不應小于2m,困難情況下不得小于1.5m。 安全島兩端的保護島應設反光裝置。
(2)根據平面交叉口形狀、交通流量和工程自身特點,設置交通交通標志標線、交通分隔、導流設施和交通信號燈控制系統, 并根據交警部門要求設置電子監控和違法抓拍系統, 交通工程及沿線設施設計文件需通過當地交警部門審查。
(3)平交口通過多種綠化手段(詳見圖7),巧妙地與植物造景融合,提高生態景觀質量,做到“顯、隱、透、誘”,即顯出好的近景、以障礙擋住視線隱去差的地方、朦朧地透出遠處的美景、誘出行人對美的遐想和靈感。

圖7 平交口綠化透視圖
通過總結近幾年城鎮化地區的國省干線公路 (含支線) 項目的設計經驗, 城鎮化地區公路項目在設計過程中,應遵循城鎮規劃,貫徹福建省交通運輸廳、省公路管理局等主管部門相關文件精神, 根據公路和城市道路相關設計規范,合理采用技術指標,掌握兼城市道路功能的公路項目平面、縱斷面、橫斷面、路基路面、橋涵、隧道、路線交叉、交通工程及沿線設施、市政管線、景觀綠化等設計要點,提高城鎮段的公路服務水平和安全水平,以適應新時代快速的城鎮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