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難

春分,介于驚蟄和清明之間。《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中又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所以,春分在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意思有二,其一是說一天時間晝夜平分,各為12小時;其二是說春分正值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春季。在這風和日麗、草長鶯飛、鳥語花香的陽春三月,泡一杯香茗,捧一卷詩詞,走進詩人騷客筆下的“春分”節氣,會別有一番意味。
春分是一闕風光旖旎的婉約詞。“雨霽風光,春分天氣,千花百卉爭明媚。畫梁新燕一雙雙,玉籠鸚鵡愁孤睡。薛荔依墻,莓苔滿地,青樓幾處歌聲麗。驀然舊事心上來,無言斂皺眉山翠。”這首描寫“春分”的小詞出自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的《踏莎行》,春分時節的新燕、百花躍然紙上,哪知青樓的歌聲引得詞人愁,可惜了這美好的“春分天氣”。詞人由景到情,由情到景,借節氣道盡了難言的心境。
春分是一個植樹造林的好時節。農諺云:“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二月驚蟄又春分,種樹施肥耕地深。”說明春分是植樹造林的好時候。清初詩人宋琬《春日田家》詩云:“野田黃雀自為群,山叟相過話舊聞。夜半飯牛呼婦起,明朝種樹是春分。”夜半三更就起來喂牛,準備翌日春分種樹。
春分是一首纏綿悱惻的思鄉詩。崔融《和宋之問寒食題黃梅臨江驛》詩云:“春分自淮北,寒食渡江南。忽見潯陽水,疑是宋家潭。明主閽難叫,孤臣逐未堪。遙思故園陌,桃李正酣酣。”道出了一個游子的思鄉情懷。春分時節,詩人遙思的仍然是故園田間小路兩旁的芬芳桃李。
春分是一場出人意料的三月雪。蘇軾《癸丑春分后雪》中寫道:“雪人春分省見稀,半開桃李不勝威。……從今造物尤難料,更暖須留御臘衣。”春分后的雪讓剛剛綻蕊的桃杏和剛剛脫下寒衣的人們都禁受不起,從而啟迪人們,造物主操縱的陰晴冷暖,變幻莫測,不可預料。即便在已經很暖和的時候,大家也要準備好御寒的衣物。
春分是一幅意境悠遠的水墨畫。《阮郎歸·南園春早踏青時》中說:“南園春早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同樣是寫“春分”,歐陽修只用寥寥二十余字,就將仲春景色勾勒得生動有趣,美不勝收。豆梅絲柳,日長蝶飛,清婉靈秀,含蓄質樸,仿佛淡淡的、意境悠遠的水墨國畫,是古代“春分”詩詞中少見的佳篇。
隨古詩詞走進春分節氣,品讀詩人們在春分中的種種思緒,我們不禁感慨于今朝的大美春光,于是生活中的一切便充滿了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