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
【摘要】隨著我國產業升級以及供給側改革等措施的不斷推進,產業基金在支持產業結構調整、拉動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運用演化博弈理論的基本原理,構建了產業基金參與主體之間的資源共享機制,分析資源的供方和需方兩類主體的復制動態及其進化穩定策略。結果表明,資源的引進吸收能力,他人資源的可轉化水平,未來協同收益和投入成本是影響供需雙方穩定合作狀態的關鍵因素。
【關鍵詞】產業基金;主體間資源共享;供需雙方
【中圖分類號】F83
一、引言
在當前“降杠桿、去負債”的大背景下,國有企業作為新時代我國經濟改革發展的排頭兵,面臨著較重的“降、減”任務。無論是傳統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或是科技成果產業化等創新項目,依靠個體組織的力量獨立完成項目投資建設的情況正逐漸減少。原因在于依靠個體獨立完成項目一方面不利于項目實施單位提升管理水平和資金使用效率,提高價值創造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得社會資源未能充分分配與合理利用。為此,越來越多的項目實施單位嘗試通過設立產業基金的方式尋求合作伙伴,解決項目的資金難題,這種創新組織模式不僅能夠拓寬企業自身的資金渠道、改善資本結構、提升資金使用效率,有效降低企業資產負債率,同時也能夠減輕地方政府的負債水平,將社會上長周期、低成本的資金引入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環節。
然而,參與產業基金的合作主體,并不完全是以獲取豐厚的經濟利益作為出發點,更多是發揮自身資源優勢,最終實現項目落地,進而促進國家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經濟發展。因此,構建產業基金不僅僅是資金的集合,更是不同經濟資源的整合與共享過程。然而,資源共享必然涉及到個體組織的切身利益,特別是對于具有核心優勢資源的組織而言,共享可能增加其喪失自身優勢的風險,因此該類組織尤其不愿意對組織自身所擁有的存量資源進行共享。如何打通不同組織之間的合作界面,加強協同合作,實現單獨要素所無法實現的整體協同效應,對于整合我國經濟資源要素協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鑒于此,本文從動態的角度出發,考慮宏觀和有限理性的群體行為,運用演化博弈理論對產業基金合作體系中,資源共享行為進行了動態演化分析,探討了產業基金資源共享的條件和要素,并給出了相應的對策。
二、產業基金合作體系
產業基金合作體系是由政府平臺公司、金融機構、國有企業、中介機構以及大型民營企業等組織共同組成的一個跨組織、跨邊界的價值創造系統,如圖1所示。以具體項目為目標導向,充分發揮不同主體各自的核心優勢,搭建有利于資源共享的合作平臺,最終實現助力實體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目標。合作體系中的組織鏈接關系,是一種行政隸屬關系和合同契約關系相結合的混合式紐帶關系,其有效形成的實質是依靠對各主體間分布式的技術、信息、人才、資金和管理等資源要素進行共享和優化配置,最終形成“1+1>2”的協同效應。
不同主體資源的共享程度也是決定合作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在開放創新環境下,創新活動演變為集科學理論、技術研發和生產制造于一體的創新鏈條,單憑個體組織的力量和實力難以承擔技術創新鏈條的全部活動,而依靠政治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組織模式也不符合時代需求。因此,搭建產業基金的目的不單是為了解決項目資金問題,更是需要打破單元、組織、區域的界限,鼓勵充分發揮各自的核心優勢,相互協作、合理配置資源,以更加快捷、靈活的方式獲取知識、開發產品和搶占市場,避免和減少重復建設與投入,最大限度地實現規模經濟效應。
三、演化博弈模型
本文旨在運用演化博弈論解析產業基金合作體系中不同主體間資源共享的內在決策機理。資源擁有主體盡管具有不同的背景特征,但在資源的供需關系中都屬于同質群體,根據共享策略是否符合自身理性要求,來判斷是否與他人共享,博弈各方的理性表現是“有限理性”的表現形式。此外,這種博弈是在多個主體之間展開的,他們之間的供需關系有可能會隨著環境和需求的變化而變化。同時,由于有限理性的作用,資源共享機制的形成和發展又表現為一個動態學習和策略調整過程。為構建模型和簡便運算,本文按照資源擁有和使用關系,假設存在著資源供方和需方兩個群體,兩者的投入與收益均以可量化比較的數值來計算。
假定博弈在資源的供方和需方之間展開,雙方的策略合作均為共享和不共享,可看成是一個雙種群、雙策略的演化博弈模型。在產業基金合作體系中,如果資源供需雙方都選擇不共享策略,則他們能夠獲得獨立創新時所獲得的收益πi;而如果選擇進行共享,則會在原有基礎上獲得超額收益,這其中,既包括通過共享所帶來的協同收益增值wi,還包括吸收外部資源的收益rihj(ri為資源的引進吸收能力,hj為他方資源的可轉化水平)。上述考慮主要是基于不同主體間所擁有資源具有差異性和特殊性,以及各組織的學習能力也不同,對于他方資源的吸收和轉化能力也會具有差異。Ci代表雙方的初始投入成本,即包括存量資源成本、信息溝通費用等。若出現一方選擇共享,而另一方選擇不共享的情況,則選擇共享一方不僅不能獲得超額收益,還會造成成本付出的損失,而選擇不共享的一方也會因違約行為而最終被強制退出合作,也得不到投機收益。因此,資源供需雙方的博弈矩陣如表1所示。


由表2分析可以看出,該博弈的5個局部平衡點中,A、B是不穩定平衡點,D是鞍點,O、C是演化穩定策略(ESS),分別對應于供需兩個種群都采取共享和都采取不共享這兩種策略。
圖4則描述了供方與需方博弈的動態過程。由兩個不穩定的均衡點A和B,以及鞍點D連成的折線為系統收斂于不同狀態的臨界線,即初始狀態在折線的右上方(ABCD部分)系統將收斂于共享模式,這是一種理想狀態;而在折線的左下方(即ADBO部分)系統將收斂于不共享模式,這是一種封閉狀態。由于系統的演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雙方的策略選擇系統要經過一定的時間才能演化到穩定狀態,可能將長期保持一種共享與不共享共存的局面。

四、模型分析
從上述動態演化博弈模型可知,系統演化的長期均衡結構可能是處于一個可能穩定于(共享,共享)、也可能穩定于(不共享,不共享)的狀態,其最終的選擇路徑和狀態與博弈的支付矩陣以及初始狀態密切相關。所以,在博弈的過程中,構成博弈雙方收益函數的某些參數的初始值及其變化將導致演化系統向不同的均衡點收斂。下面討論幾個參數變化對系統演化行為的影響。
(1)ir與ijiiwhrc+成反比。在其他參數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一方對于他方資源吸收能力系數ir增大,表示其對于資源的吸收引進水平越高,意味著資源的可共享程度也越高,所獲得的收益也可能越大,鞍點D在直線OC上向O點靠近平移,ACBD部分的面積增大,收斂于策略(共享、共享)的概率增加,即雙方都傾向于選擇合作策略,反之亦然。
(2)ih和ir是正比關系,兩者相互作用,即資源的可轉化水平是需要對方資源的引進吸收能力來共同體現的,只有當兩者值都高時,所產生的收益效應也就越大。我國產業基金一般是面向國家級、省市級重大項目或是涉及國家核心產業領域,需要對相關資源進行保護和限制,但就絕大多數資源而言,當一方的資源轉化系數ih越大,意味著其資源可共享的可能性越高,所獲的收益越大,折線上方的ACBD部分的面積就會越大。所以,應提高資源的轉化水平,提高資源的轉化能力,有利于拓寬資源的使用范圍,實現新的利益增長點,提高經濟收益。
(3)iw 和ijiiwhrc+呈反比,即當供需雙方進行資源共享所可能帶來的遠期協同收益越大時,產生共享行為的可能性越大。未來協同收益是一個不確定的收益得失,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和未知性,與之相對應的是短期機會主義行為,即當短期機會主義收益足夠大時,會導致某一方受到利益的驅動選擇不合作策略,但一旦采用,必然會影響共享的整體效益,并造成其他主體進行行為效仿,進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因此,杜絕短期機會主義行為的發生,需要提高雙方合作的收益價值,特別是長期合作所帶來的共同收益價值。
(4)ic 和ijiiwhrc+呈正比,即在其他參數不變的情況下,合作成本的增加,會導致不合作的可能性加大。成本包括雙方選擇、評估合作伙伴等前期工作所付出的成本,自身所擁有的存量資源的先期投入成本,以及合作可能會導致的權責不清、信息泄露、知識產權糾紛以及自身優勢喪失等問題。當存量資源投入成本較高,合作可能會導致喪失資源優勢時,參與主體則不會傾向于選擇共享。由圖4可知,折線上方部分的面積越小意味著合作所付出的成本代價越小,演化系統收斂于O點的幾率也就越大,供方與需方就越趨于選擇不共享策略。
五、結論與建議
搭建產業基金是經濟轉型時期提升效率和增強競爭力的組織創新模式,不僅匯集了分散的資金資源,更是聚集形成了創新合力,促進實體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本文運用類似于有限理性下復制動態演化博弈理論,闡述了我國產業基金參與主體之間資源共享機制的最終形成和演化過程,其實質是參與主體之間的利益博弈過程。根據上述博弈模型分析結構,提出如下建議:
(一)建立多元的利益分配機制,豐富獎懲措施
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與獎懲措施是促進產業基金參與主體之間資源共享的內在驅動。首先,可綜合各方的內在需求和收益形成方式,采用多元化方式對有形收益和無形收益進行合理分配,充分調動參與各方的共享積極性。同時,完善激勵和約束機制,運用物質激勵、情感激勵相結合的激勵手段,促進各主體的共享意愿和行為;采取懲罰措施以及建立相互的監督機制,在彼此的監督下進行合作,杜絕主觀意愿等因素造成的信息溝通不暢,打破資源共享的阻礙和壁壘。此外,考慮到部分參與主體參與基金合作并不完全是以盈利為目的,更多地是為了支持實體經濟或是產業升級發展,因此,也應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和尊重上述主體的參與價值以及成就感。
(二)營造良好的合作氛圍,降低合作成本
內在互信機制的建立是以共同目標為導向,這也是加強政府與社會資本協同合作的內在機理要求。尤其是在“互聯網+”的新時代,跨領域、跨行業的交叉合作日益增多,這些具有不同組織文化和價值理念的主體,需在長期的合作關系中尊重其他組織的文化,加強相互理解與信任,從而實現合作關系的穩定性與延續性。因此,營造良好的合作氛圍,形成大力協同的共享文化,增強各主體主動披露的自覺性,強化信息的主動披露,降低相互之間信息溝通的成本,以及第三方監督所帶來的高昂管理成本。
(三)提高資源吸收能力,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通過產業基金的形式開展與運作項目,并不是單純地為了集合資金優勢,更是需要不同主體充分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共同支持和促進項目落地,進而推動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因此,合作的過程也是提高組織自身學習能力的過程,尤其是對他方優勢資源的汲取,以及合作中的經驗總結,不斷總結和完善自身水平,進而為后續其他項目的順利推進奠定基礎,從而更好地促進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侯光明.軍民技術轉移的組織與政策研究[M].北京: 科學出版社,2009.
[2]謝玉梅,許于欣,習志雄.產業基金共享PPP項目投資收益研究[J].會計之友,2018(14):69-71.
[3]廖凈,鄧哲非,許于欣.市場化債轉股的實施模式、難點與對策研究——以建筑央企債轉股為例[J].國際商務財會,2020(1):29-34.
[4]張玉凱.我國產業投資基金的發展現狀及問題對策[J].未來與發展,2017(11):10-13.
[5]王洪利.基于演化博弈的共享經濟參與主體的行為分析[J].經濟與管理,2018,2(32):75-80.
[6]商淑秀,張再生.虛擬企業知識共享演化博弈分析[J].中國軟科學,2015,2(32):150-157.
[7]謝識予.有限理性條件下的進化博弈理論[M].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1,3(5):3-9.
[8]Fridernan D.Evolutionary games in economics[J]. Econometrica,1991,59(3):637-666.
[9]Webull J.Evolutionary games theory[M]. Boston: MIT Press,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