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心

“沒有與過去一刀兩斷,但很多事情確實回不去了”,用這句話概括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影響,可謂貼切。
從個人認知的角度來看,這種影響可以歸納為三個層面,個人的、國家和社會的、世界的。
個人層面,是從經歷中悟出的一種新的家庭觀。這個春節,我和弟弟留守在了工作的上海和深圳。但假期過得并不輕松,反而提心吊膽。因為妹妹是從武漢回家的,家鄉離武漢又近,過年期間有大量務工人員返鄉。農村人返防意識也沒那么強,又有互相拜年的傳統。我不得不每天電話視頻不停“轟炸”,提醒家人做好防護。同時,我也很擔心妹妹會受到“歧視”。好在,經歷了近三個月的漫長假期后,一切平安,妹妹已返回武漢上班。
國家和社會層面,有一個轉變的過程。在初期,我也會為一些遲鈍或官僚氣的做法感到憤怒和郁悶。但在后來,我也和每一名中國人一樣,見證了太多感動,包括官方層面的糾錯糾偏、各種嚴格有效舉措的快速推進,更包括每一位普通人的挺身而出、發光發熱……國家迅速采取果斷行動和迅速動員的能力,和全社會守望相助、無私奉獻的人道主義,曾經是我們國家在面對每一次重大災難和危機時屢屢發揮重要作用的法寶,這一次,仍然如此。
世界層面,當然更復雜。一方面,我們見證了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互相幫助、有來有往,很多患者因這種國際間的救援和合作而得到了實實在在的益處;另一方面,因為應對疫情的需要,國家和國家、地區和地區、城市和城市之間,又不可避免地要人為設置一些屏障,以最大限度地保護本區域內的人們。利益沖突時,難免發生輿論或實際沖突。但無論如何,只要認識到全球化仍是世界范圍內不可逆的大趨勢,明智的態度就不會變,也不能變:求同存異。
疫情勉強,文化沖突,真的是比意識形態、政治體制、社會治理模式更為凸顯的問題。比如,最普遍的“戴口罩”和“抄作業”。人們很容易對戴口罩者產生歧視,這種歐洲人無法理解的亞洲“口罩文明”,如今隨著疫情的全球流行,又在亞歐兩洲抗疫效果明顯對比的語境下,悄然發生了改變。口罩文明為越來越多人接受。
至于在國內輿論場一度熱傳的“抄作業”,其心理基礎來自對我國疫情防控有效性的自豪。但自豪可以,上升為優越感則不一定為人接受,因為它忽視了各國抗疫的實際情況和民族文化情感。說到底,不論對抄的人還是被抄的人來說,“抄作業”都不是什么可值得夸耀的事,獨立完成才是主流。
突如其來的疫情會造成一時一地的短暫失序,但對于個人、國家和全世界來說,恢復持續是必然的,這離不開自助和互助,但要建立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