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脂肪堆積不只讓你發胖,還可能給健康帶來“暴擊”。近日,發表在美國《神經病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稱,腹型肥胖容易導致大腦萎縮,影響人的智力和認知水平。
這項新研究由英國拉夫堡大學運動與健康研究專家馬克·哈默博士和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小組聯合完成。他們分析了9652名40~6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5歲的參試者的健康數據,包括:體重指數、腰臀比、身體總脂肪量,以及大腦核磁共振成像掃描測得的大腦灰質體積等。
研究結果顯示,隨著腹部脂肪增多,大腦灰質會減少。也就是說,體重指數和腰臀比都超標的人群,大腦灰質(包含神經細胞的大腦組織)體積平均比健康體重人群少12立方厘米,腦容量相比正常人也較低,容易增加記憶力下降,腦萎縮和癡呆癥的風險。
除此之外,英國劍橋大學的一項研究也證實,體重超標的人,大腦萎縮可能更嚴重,50歲肥胖者的大腦與60歲正常體重者的大腦水平差不多。
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金梅爾癌癥中心消息,該中心開發出了一種非侵入性液體活檢測試方法,可通過尿液中的核糖核酸(RNA)和其他特定代謝化學物質來檢測前列腺癌。相關研究發表在最近的《自然·科學報告》雜志上。
研究人員利用RNA深度測序和質譜分析技術對126名患者和健康人進行檢測,發現了一種先前未知的RNA副產物(即代謝產物)組合特征。檢測對象包括64名前列腺癌患者、31名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炎患者,以及31名兩種癥狀都沒有的健康個體。單靠RNA還不足以明確地鑒定出癌癥,但添加一組與疾病相關的代謝產物就可以將癌癥患者與其他疾病患者和健康個體明確區分開來。
但研究人員強調,這種非侵入性液體活檢測試方法還是針對尿液檢測的一項原理驗證研究,在投入臨床應用前,必須經過更大規模的實體樣本研究驗證。約翰·霍普金斯奧爾兒童醫院的核糖核酸生物學中心負責人拉簡·皮埃拉表示:“非侵入性前列腺癌尿檢將成為癌癥診斷的重要步驟。之前的組織活檢屬于侵入性檢測,既對病人造成痛苦,而且往往效果不佳。”
人的肝臟中,有一種“脂肪搬運工”——極低密度脂蛋白。它能夠把肝臟中的脂肪“運走”并分泌到血液中去,減少脂肪在肝臟中的積累,從而降低脂肪肝的發生率。近日,南京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李仲教授課題組的一項研究發現,肝臟細胞中存在著一種承擔脂肪分泌“加速器”功能的蛋白——PNPLA7,它可以促進肝臟極低密度脂蛋白的分泌,減少脂肪在肝臟的積累。該成果日前在國際期刊《肝臟病學》發表。
如今,營養過剩引起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已經成為一種全球流行性疾病。如何有效預防和治療該類疾病,已成為全球面臨的挑戰。李仲教授課題組在人群研究中發現,PNPLA7蛋白的表達水平和血脂水平呈正相關關系。他們以肝臟細胞中缺失“加速器”蛋白的小鼠為研究對象,給它們喂養高脂飼料,小鼠會出現嚴重的脂肪肝,但有血脂水平明顯降低的特征。
研究人員證實,PNPLA7蛋白缺失后,小鼠肝臟極低密度脂蛋白的分泌受到顯著抑制,導致肝臟脂質堆積,并降低血脂水平。更有意義的是,在肝臟細胞中過表達“加速器”蛋白后,能夠明顯促進極低密度脂蛋白的分泌,減輕肝細胞脂肪積累。
“我們的研究首次發現PNPLA7蛋白可促進肝臟極低密度脂蛋白的分泌,它在肝臟脂肪分泌過程中扮演著類似‘加速器的角色。雖然在日常狀態下默默無聞,但是當機體處于脂肪肝或者饑餓狀態時,它就被高表達、促進極低密度脂蛋白分泌,將脂質從肝臟中運輸出去,維持肝臟脂質代謝平衡。”李仲說,該項研究為防治脂肪肝、血脂異常及相關代謝疾病提供了新的靶點和依據。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英美科學家攜手制作出首個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模型,揭示了病毒如何偽裝自己,潛入人體細胞而不被發現。研究人員稱,刺突蛋白是抗體和疫苗研究的標靶,這一最新發現為開發出新冠病毒疫苗提供了重要信息。
新冠病毒表面有很多凸起的刺突蛋白,病毒利用這些蛋白依附并進入人體細胞。刺突蛋白被聚糖包裹,而這些聚糖就像“盾牌”,可以掩護病毒,幫助它們躲開人體免疫系統的攻擊。在研究中,由南安普頓大學馬克斯·克里斯平教授領導的團隊,研究了覆蓋于一個刺突蛋白模擬物表面的聚糖結構,并繪制出了這些聚糖的結構圖。
克里斯平說:“利用糖衣包裹自己,病毒就像披著羊皮的狼一樣。但我們的最新研究發現,盡管有很多糖衣包裹,這種冠狀病毒并沒有像其他一些病毒那樣被高度屏蔽起來。”克里斯平解釋說,類似艾滋病病毒這樣的病毒會在宿主周圍徘徊,它們必須不斷逃避免疫系統的攻擊,而且它們擁有致密的聚糖外衣作為“盾牌”應對免疫系統的攻擊;但新型冠狀病毒不同,糖衣的密度較低,這可能反映出它是一種“打一槍就跑”的病毒,可以人傳人。但聚糖密度較低也意味著,免疫系統用抗體中和病毒遇到的障礙較少,對于疫苗研發來說,這是個令人鼓舞的信息。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杰森·麥克萊倫團隊也參與了這項研究。今年2月,麥克萊倫團隊等根據中國研究人員提供的病毒基因組序列,在原子尺度上重建了新冠病毒表面刺突蛋白的3D構造,分辨率達到0.35納米。
該團隊目前正與開發候選疫苗的團隊合作。比如,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羅吉爾·桑德斯教授團隊正致力于分析刺突蛋白表面的聚糖含量。研究人員稱,評估免疫原上的聚糖含量有助于了解病毒對候選疫苗的免疫反應。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近日報道,研究人員對實驗小鼠和10位人類志愿者開展研究后得出結論稱,高鹽飲食可能損害人體抵抗細菌感染的能力。
德國波恩大學醫院的克里斯蒂安·庫爾茨和他的團隊首先證明,攝入高鹽飲食的小鼠對抗由大腸桿菌引起的腎臟感染和由李斯特細菌引發的全身感染的能力較弱。隨后,他們在正常飲食基礎上,每天給10名20~50歲的健康男女額外增加6克鹽,以每天3片的形式服用。1周后,與服用額外食鹽之前的個體相比,這些人體內一些免疫細胞(稱為中性粒細胞)吞噬和殺死細菌的能力大大受損。
該團隊認為,高鹽飲食降低人體對抗細菌感染能力與兩個原因有關。首先,當我們攝入過量鹽分時,身體會釋放激素,使人體排泄更多鹽。這些激素包括糖皮質激素,其具有抑制全身免疫系統的副作用。其次,當鹽含量高時,尿素會積聚在腎臟內,而尿素會抑制中性粒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