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
4月15~21日是第26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4月15日為中國抗癌日。本屆宣傳周主題為“關愛生命,科學抗癌”,副主題為“抗癌路上,你我同心”。在活動期間,國家中西醫結合腫瘤重點學科、海峽腫瘤精準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陳曦主任醫師建議,人們應積極響應《“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要求,做好科學防癌的3道“四則運算”,用防治“規矩”來改良“癌癥概率”,跨過有效癌癥防控的“一步之遙”。
國務院發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將精準醫療的研究和發展列為重中之重。臨床上,“精準腫瘤醫療”根據腫瘤患者個體在基因、環境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特異性,制定個體化的精準預防和診療方案,特別是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和放療、化療甚至和各種靶向藥物聯合,是具有顛覆性的醫學創新模式。
精準抗癌與臨床“接軌”。目前通過研究已經清楚地知道某一些腫瘤基因突變類型、靶點等在細胞內的分布,再根據基因分型特定靶點給予針對性的分子靶向治療。同時,開發了一系列藥物,針對這些靶點進行抑制,或者滅活來達到控制腫瘤的目的。實踐中,隨著精準醫學理念的發展和開發,現在腫瘤的治療更精確,更低毒,療效更好。
此外,有些晚期惡性癌癥,可以嘗試新藥臨床試驗,不僅給患者提供了一個免費治療的機會,也可使其從中得到目前國際上最好的治療,抑或是比起常規治療更先進的治療。目前新藥臨床研究國內外幾乎同步,但患者切記要到有資質的正規醫院接受新藥臨床試驗。
抗癌更要講“底線”。“寧可錯殺一千,絕不能放過一個”的“過度治療”,往往是得不償失,“高難度”手術或新技術濫用,對患者幾乎沒有什么好處,甚至可能導致“瘤去人亡”的后果。“在提倡‘帶瘤生存的今天,更注重的是治療能讓患者活多久,活的生活質量好不好,以提高患者生活‘舒適度為‘底線?!标愱刂魅吾t師一再強調。
平時,首先要有“沒病找病”的意識,體檢則是最有效而經濟的健康計劃。也就是說,不要等到很難受了再去醫院檢查,應定期進行個體化的精準防癌篩查。“有某種癌癥家族史的人,在40歲后最好做一下精準防癌篩查?!标愱刂魅吾t師介紹說,現階段,基因檢測也已成為臨床疾病診斷、靶向治療的重要技術,通過抽血檢測可明確是否攜帶有癌癥易感基因,從而篩查患癌風險高低,或者幫助早期發現癌癥。
針對有些患者對出國治癌的誤解,陳曦主任醫師特別提醒,在新藥研發方面,我國的確是與歐美發達國家有差距,但我國常見癌癥的治療水平并不遜色于國外。因為國內許多大醫院的專家,臨床經驗豐富,經手的病例更多,有些癌種的診療水平是高于發達國家的。國務院宣布進口抗癌藥零關稅后,國內診療的優勢更加明顯。
俗話說“談錢傷感情”,但醫生和家屬都要有“理財”觀。在確診癌癥之后,緊隨而至的就是放療、化療、手術,各種治療的高昂費用,往往令很多家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人財兩空。因此,“理財”觀也應當作為腫瘤醫生和家屬對自己的基本要求,懂得為患者“當家”,使患者有經濟條件持續治療,長期“帶瘤生存”。
國家癌癥中心2019年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2015年惡性腫瘤發病約392.9萬人,死亡約233.8萬人,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癥。近10多年來,惡性腫瘤發病率每年保持約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幅。社會大環境和家庭小環境的污染,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等改變,導致患癌風險增高。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防癌更是講“規矩”的地方。癌癥就是一種生活方式病,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要講“規矩”,根據不同的體質、性別、年齡等因素,用生活“規矩”來改良“癌癥概率”。平時粗茶淡飯,權衡好葷素的搭配,多飲水、不抽煙、少喝酒,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個體化吃“雜食”,北方人要多吃南方菜,南方人要多吃北方菜,盡量少外出就餐,多在自家吃飯,還要講究“細嚼慢咽”。工作有勞有逸,充足睡眠、適量運動和愉悅情緒也不可少,平時多清理“情緒垃圾”,善于自我安慰,自我解脫。
見或不見,癌癥就在那里。陳曦主任醫師強調,患者切勿輕信某些補品的虛假治癌廣告,不要盲目地把生命押在所謂的“神芝”“神醫”或者“祖傳秘方”上。癌癥患者服用補品或營養劑,最好請教醫生后再用,因為有些補品功效有待進一步驗證,而且“因人而異”功效也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