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進剛
患有糖尿病,一些患者就會整天琢磨如何不吃藥也能降低血糖。有的糖友可能會想,我不吃早餐,血糖就會低一點吧?但一項研究發現,不吃早餐,午餐和晚餐后的血糖反而更高。
以色列的研究人員把平均有8年糖尿病史的人分成2組,一組吃早餐,一組不吃,并觀察他們的全天血糖水平。結果發現,與吃早餐者相比,不吃早餐者午餐和晚餐后血糖反跳,分別升高36.8%和26.6%。不吃早餐者胰島素分泌也出現問題,其分泌高峰在午餐和晚餐后都延遲了半個小時。研究者因此指出,吃早餐是控制餐后血糖的一個小竅門。
還有研究發現,除了糖友,正常人不吃早飯,午餐和晚餐后的血糖也會升高。在一個世紀以前,就有科學家發現人如果忽略一餐沒吃,那么下一餐的飯后血糖就會莫名地飆高,這種現象后來被稱為“次餐現象(Second meal phenomenon)”。除此之外,若有空腹血糖偏高的情況,也有可能是上一餐的飯后血糖偏高,而持續到下一餐的餐前,才會導致次餐的飯后血糖偏高!
與西方人相比,中國糖尿病患者“以餐后血糖升高為主”。在我國,血糖代謝異常但還達不到診斷糖尿病的居民中,80%都是餐后血糖偏高。餐后血糖偏高可能與我國居民糧食吃得較多有關,糧食攝入量約占60%~70%,脂肪、蛋白質攝入相對較少。所以,糖友要堅持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即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占每日攝入總能量的45%以下;并以高質量的碳水化合物為主,比如糙米、玉米、黑米、燕麥、蕎麥、綠豆、扁豆等,減少低質量的碳水化合物,比如精米或糯米制作的食品,以及以普通面粉為主要原料制作的食品。
這里再教大家一個降糖小竅門:主食最后吃!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先吃蔬菜,再吃肉,最后吃米飯、饅頭這類主食,可以降低餐后血糖峰值,減少血糖波動,還能預防低血糖反應。研究者選擇了15位處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糖尿病前期也就是血糖已經升高,但還沒有到診斷糖尿病的地步),這些人在3天時間內隨機按3種順序進食同樣的食物:(1)先吃主食,10分鐘后再吃肉和蔬菜;(2)先吃肉和蔬菜,10分鐘后再吃主食;(3)先吃蔬菜,再吃肉和主食。結果顯示,先吃菜或先吃菜和肉,在飯后30分鐘、60分鐘的血糖水平要比先吃主食時明顯較低;先吃主食者,血糖很快達到高峰,隨之下降,但在餐后2.5~3小時后,血糖出現低谷,這時人會感覺到餓,選擇再次進食。這就證明,先吃菜,最后吃主食,能夠減少血糖水平的波動。
如果能在晚飯后再走20分鐘,那餐后高血糖和血糖波動的情況將會得到進一步的改善,且沒有夜間低血糖風險。南京第一醫院研究發現,飯后進行中等強度運動可降低餐后兩小時血糖峰值、平均血糖水平和峰值血糖水平。特別是患者晚飯后走20分鐘后的血糖水平比不運動的血糖水平低,但其影響僅限于晚飯后2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