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超群
每到春暖花開之時,在康復醫學科門診,足跟痛的患者便多了起來,仔細詢問病史,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快走。快走是時下流行的健身方法之一,不僅具有改善心肺功能、增強血管調節機能、促進機體免疫機能和內分泌功能等諸多作用,而且方法簡單,不受年齡、時間和場地的限制,因而備受各年齡人群青睞。但是,快走也可對身體造成損傷,足底筋膜炎便是其常見的損傷之一。那么,足底筋膜炎是怎么回事呢?
足底筋膜顧名思義就是位于足底的筋膜,也被稱為跖筋膜,它起于跟骨止于五趾掌面、貫穿足底,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在負重、步行等活動中起著吸收應力、減輕震蕩、維持足弓等作用。當長期、反復遭受各種不良刺激,如久站、長時間步行、爬山等活動時,足底筋膜會發生充血、水腫,進而形成無菌性炎癥,即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最常發生在足跟底部,早期表現為足跟底部疼痛,后期可出現全足底疼痛,疼痛在早晨下床時最為明顯,行走一段時間后可緩解,但較長時間行走后,疼痛又會再現;行走過度時疼痛程度加重,嚴重者甚至休息時也會感到疼痛。醫生檢查時可在足跟內側觸到明確的壓痛點,往上牽拉患者腳趾,或請患者用腳尖站立時,會引發足跟乃至全足底疼痛。一般根據久站、長時間步行等運動史和上述表現即可診斷足底筋膜炎。
退變、承受過大應力和壓力是足底筋膜炎的主要誘因。隨著年齡的增長,足底筋膜逐步發生退變,使其減震作用減弱;體型肥胖者、扁平足、高弓足、足底肌力量弱者則使足底筋膜承擔壓力過大;久站、長時間步行者、登山等活動使足底筋膜反復遭受過度應力和壓力,這些因素均可導致足底筋膜炎的發生,尤其是存在上述2種或以上因素時,其發病風險更高。另外,骨盆異常旋轉、腓腸肌(小腿后方的主要肌肉)、腘繩肌(大腿后方的主要肌肉)緊張, 也因導致足底筋膜緊張而引起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具有自愈性,但容易反復發作,尤其對于快走愛好者,如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往往病程遷延。因此,一旦發生,應盡早治療。治療措施包括——
1.減少活動。疼痛劇烈時應減少活動、注意休息。嚴重者,夜間睡眠時可使用支具或夾板使足處于中立位。
2.系統康復治療。醫生在對患者病情進行系統評價后,常會采取足跟部冰敷、毫米波、超短波、超聲波、深部肌肉刺激等物理治療以消炎止痛,松解粘連;采用手法治療以放松足底筋膜、腘繩肌、腓腸肌、比目魚肌;口服、外用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物;病程長、病情頑固者還會進行局部注射、沖擊波治療。
3.運動康復。除了上述治療,患者應在醫師和康復師指導下進行醫學運動康復,具體包括:
(1)肌筋膜松解練習:利用泡沫軸行大腿、小腿后方肌筋膜松解練習;利用高爾夫球進行足底筋膜松解練習。
(2)足底肌肉拉伸:1.坐位,屈膝,一手固定足跟,另一手握住前足掌及腳趾往上扳至足底筋膜明顯牽張感。2.坐位,膝伸直,拿一條寬帶子置于足掌前端,兩手分別握住帶子兩端用力牽拉,直至足底筋膜有明顯牽張感。每次維持15秒鐘,重復4次,每天可重復2~4次。
(2)跟腱拉伸練習:1.弓箭步站立,患足在后,慢慢將重心前移使患側小腿與地面角度變小,保持足底不離地面。2.面墻而立,雙手扶墻,健側下肢伸直置于后方,患側足掌貼于墻面,足跟盡量靠近墻面,重心前移,屈曲患側膝關節,直至感到跟腱拉緊。3.患足前腳掌置于樓梯的底層臺階站立,慢慢降低后跟,直至感到跟腱拉緊。每次維持15秒鐘,重復4次,每天可重復2~4次。
(3)足內肌肌力練習:赤足在地面抓小積木、抓毛巾、踮腳尖步行等。
醫學運動康復是防治足底筋膜炎的重要方法,但須持之以恒、循序漸進;且因為足底筋膜炎病程遷延,反復發作,需進行綜合康復治療,才可取得較好療效。
需注意的是,除了足底筋膜炎,跟骨高壓癥、脂肪墊變薄也是引起足跟底疼痛的原因,這兩種情況多見于中老年人,主要表現為負重時足跟痛,但壓痛范圍廣泛,尤其是跟骨高壓,足跟底及內外側均有壓痛。跟骨高壓癥、脂肪墊變薄的治療基本同上,嚴重跟骨高壓癥經系統康復治療無效者需行手術治療。
保持正常的體重,進行科學的快走、爬山等健身活動,加強足部保健等措施是預防足底筋膜炎的重要措施。
1.快走、爬山等活動愛好者,首先應選擇一雙專業的徒步鞋,一般情況下,鞋應滿足下列條件:足跟高度在3~5cm,足后幫質硬,足底稍厚以使足弓具有支撐,第一跖趾關節處可彎曲(足底其他部位不可彎曲),穿上鞋后最長足趾距離鞋幫應有1cm長的間隙。對于扁平足、高弓足、既往存在足底筋膜炎病史的人群,需要制作專業鞋墊。
2.快走前應進行充分的準備活動;快走時注意保持正確的姿勢(脊柱中立,腰腹收緊,雙臂前后擺起),步行速度和時間要適度(120~140步/分,持續40~60分鐘,快走時感覺稍累但仍可與同伴說話);活動結束后進行放松練習,尤其是足底筋膜的放松,小腿肌肉的拉伸練習。
3.積極治療扁平足、高弓足、拇外翻等足部疾病。
4.平常加強足內在肌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