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非一
徐振曄教授從1978年2月起,侍診著名中醫腫瘤大家、國醫大師劉嘉湘教授左右,從此踏上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惡性腫瘤的征途。劉嘉湘教授作為當代中醫腫瘤大師,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首次提出“中醫扶正法治癌”的學術理論和學術觀點。20世紀90年代末,徐振曄教授在劉嘉湘教授豐富的治癌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臨床實踐,逐漸形成“益氣養精補腎法為主治療肺癌”的學術理論,并在臨證時重視金元時期著名醫學家李東垣的脾胃論思想,調理脾胃兼顧清瀉陰火;注重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扶正與祛邪相結合、整體與局部相結合,以調節情志、陰陽平衡法治療惡性腫瘤;在臨證時尤其重視舌診,辨證精微,靈活應用古典經方名方治療多種惡性腫瘤,療效顯著。
惡性腫瘤的證候在中醫學早期文獻中就曾有過描述,如《內經》的“腸覃”“石瘕”,《難經》的“積聚”,《諸病源候論的》的“癥瘕”等。中醫對惡性腫瘤的病機認識,多為正氣不足、熱毒熾盛、痰濕壅滯、淤血內結。在中醫學理論中,五臟六腑之病皆因氣機升降出入的不平衡引起。因此,徐振嘩教授明確提出惡性腫瘤的治療“以通為用”,從“通”論治。
近些年,徐振曄教授團隊又瞄準了國際腫瘤界治療的“盲點”,開展中醫中藥(肺巖寧方)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基因檢測陰性患者的治療研究,解決了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基因檢測陰性患者無法行靶向藥物治療的難題,收效良好。
“徐教授,中醫中藥在腫瘤患者化療治療中發揮著非同尋常的作用,但是也有一部分醫生認為在化療期間并不需要服用中藥。對此,請談一談您的看法。”采訪伊始,我們就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徐振曄教授聽后面露微笑,篤定地說道:“腫瘤術后的化療以及晚期腫瘤的化療,患者可以服用且應當服用中藥。”徐振曄教授強調,在腫瘤術后及早介入中醫藥治療,可將可能殘存的腫瘤細胞“扼殺”在萌芽狀態,為防治復發和轉移設下第一道“屏障”;對失去手術機會的中晚期腫瘤化療患者及腫瘤術后化療患者來說,可以提高近期療效和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的生存期。
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和實際觀察,徐振曄教授將中醫藥在防治腫瘤中的確切效益歸納為以下幾點——
腫瘤患者行化療后,最常見的毒副反應是骨髓抑制,主要表現為白細胞、中性粒細胞降低等。對此,徐教授提出以益氣養精、補腎生髓的方法進行防治。
徐振曄教授介紹說,他們在長期的臨床觀察中發現,骨髓抑制患者多有神疲乏力、腰膝酸軟、記憶力減退、脈象虛軟等精氣兩虧的癥狀。“根據中醫‘腎主骨生髓‘骨髓堅固,氣血皆從的理論,我們就此開展臨床研究,研制創立了以補腎生髓為組方原則的雙黃升白顆粒,并與集落細胞刺激因子進行對照研究,結果顯示雙黃升白顆粒可以有效防治中重度骨髓抑制,其不僅能升高白細胞數量,還能益氣養精、補益腎氣、濡養氣血。”
腫瘤患者化療后最常出現的另一毒副反應為消化道副反應,比如反酸不適、納谷不馨、納呆口苦,合并有腰膝酸軟、脫發等精氣虧虛的癥狀。對此,徐振曄教授研制了抗瘤減毒方。
徐振曄教授介紹說,他們的團隊觀察了426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中晚期化療期間以益氣養精扶正為主、清熱化濕和胃為佐的治則,口服抗瘤減毒方,有效地防治了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精神疲乏等化療毒副反應,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骨髓抑制的發生,提高近期療效,明顯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經徐教授治療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及1、3、5、7 年生存期達國內領先水平,有的晚期肺癌患者經治療存活10年以上,最長的已達23 年。
進入21世紀,靶向藥物的治療價值越來越被臨床醫生所重視。因靶向藥物與常規化療藥物相比,能夠明顯提高基因突變的肺腺癌患者的近期療效及中位生存期。但是,靶向藥物也存有容易產生耐藥性的弊端。徐振曄教授說,“就拿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為例,用第三代新藥聯合鉑類兩藥化療方案治療,療效容易出現平臺期,在調整化療藥物、化療周期后,仍未顯著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3年生存率僅為15%~25%。且大多數患者在接受靶向藥物治療病情得到有效緩解后的10~13個月再度出現病情惡化,產生獲得性耐藥。”
鑒于此,徐振曄教授團隊創立了具有益氣養精、抑癌解毒散結功效的肺巖寧方。近十余年的臨床研究證實,肺巖寧方對延緩耐藥時間、穩定原發病灶、抗侵襲轉移、延長患者生存期有著良好的療效。
骨轉移疼痛是腫瘤患者臨床最為常見的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存時間。因此,有效緩解骨轉移疼痛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關鍵。
徐振曄教授指出,發生骨轉移的患者多為老年人,存在正氣不足、精氣虧虛的現象,因此表現為“不榮則痛”;加之癌病日久,久病傷腎,耗傷人體正氣,筋骨失養,“不榮則痛”更為多見。目前臨床治療骨轉移疼痛的常用藥物為阿片類止痛藥,長期服用,患者可出現神志異常、嗜睡、便秘等毒副反應。為此,徐振曄教授總結出了療效確切、用藥精煉的小復方:骨痛靈方。此方補腎堅骨、化淤通絡,可有效緩解骨轉移患者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