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人際關系破裂引發的壓力、焦慮情緒是青春期和成年期抑郁癥的較強誘因之一。根據近期發表在《行為醫學年鑒》上的一項新研究,治療感冒的藥物成分有助緩解社交傷痛,幫人釋懷。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壓力評估和研究實驗室主任喬治博士招募了42名健康的年輕人。研究人員給1/3的參試者每天服用1000毫克對乙酰氨基酚,持續20天;其余人服用安慰劑或不服藥。參試者通過問卷來描述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并評估社交傷痛程度。研究人員根據答案繪制出“傷害感量表”。分析發現,服用對乙酰氨基酚的參試者在一段時間后,社交傷痛感減少了18.5%。
研究人員解釋稱,身體疼痛和社交傷痛受到大腦中某些相同的生物學處理過程影響,因此,服用對乙酰氨基酚與人們的寬恕能力產生了協同作用。憤怒和悲傷是對社交傷害的普遍反應,如果一直持續,容易導致慢性健康問題。此外,社交傷痛還與認知功能下降、攻擊性增強、自我挫敗行為增多有關,比如過度冒險和拖延。基于此項研究成果,研究人員推薦適當使用感冒藥來幫助那些正處于社交壓力中的人。
保持社交距離是阻斷新冠病毒傳播的重要舉措。近日,歐洲一項新研究認為,新冠病毒在戶外的傳播能力遠超人們的預想,戶外運動時應保持更遠的社交距離。
研究由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伯特·布洛肯和比利時研究員法比奧·馬利齊亞等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聯合開展。他們在比利時《佛蘭芒報》發表了一篇題為《步行、跑步和騎自行車:社交距離2.0版》的研究論文。為確定病毒在室內和室外空氣中傳播的具體差異,研究人員通過計算機跟蹤戶外運動時周圍空氣的流動情況。模擬測試結果顯示,進行戶外活動時,跑步者之間最好拉開至少4米的距離;跑步者與騎自行車者之間應盡量保持10米距離;快速騎行者之間應保持至少20米的距離。
伯特·布洛肯分析指出,病毒在室內環境中的飛行距離有限,因此在室內不活動的情況下,“6英尺(約1.8米)規則”十分有效。但如果新冠病毒攜帶者在戶外運動時大口呼吸,甚至咳嗽或打噴嚏,那么緊隨其后的人一旦沒有配備恰當的防護措施,就很容易感染病毒。他建議,疫情期間戶外社交距離必須進一步增大,同時可適當增加額外的個人防護措施。當然,戶外運動時選擇無人區域最為理想。
由于流感病毒經常變異,所以很難利用某一種疫苗進行永久性預防,也因此每年的流感疫苗都會不同。美國一項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的變異速度遠不如季節性流感病毒那么快。
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生物信息學及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副教授內埃瑪·莫希里博士團隊利用基因進化模型,嘗試確定病毒最有可能的進化方向。DNA測序是探究DNA核苷酸序列結構單元的過程,主要用于疾病遺傳學研究。新冠病毒是一種RNA(DNA的臨時拷貝)病毒,這意味著利用DNA測序技術無法直接解碼。但是,科學家可以將病毒RNA逆轉錄成互補的DNA進行測序。目前掌握的數據顯示,新冠病毒突變頻度小于25次/年,而季節性流感病毒的突變頻度達到近50次/年。由于新冠病毒的基因組幾乎為季節性流感病毒的2倍,所以季節性流感的突變速度約可達到新冠病毒突變速度的4倍。
莫希里表示,針對病毒進化流程的探究不僅有助追蹤疫情傳播狀況,更利于疫苗研發工作的開展。新冠病毒突變速度較慢,對于長效疫苗的研發來說是個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