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
相比心、肝、脾、肺、腎等臟器,人們對胰腺的了解并不是太多。它就像一個“隱士”,是深居在人體中上腹的腹膜外器官。其頭部位于十二指腸彎曲所形成的凹處,其主體,即胰腺的主要部分,位于胃的正后部,胰腺尾部則延伸至脾臟處。
人體有內分泌腺和外分泌腺,特別的是,胰腺兩者皆有。
1.內分泌部:內分泌腺是指沒有分泌管的腺體,它分泌的物質(激素)直接進入周圍的血管和淋巴管中,由血液和淋巴液輸送到全身。人體內有許多內分泌腺,有的單獨構成一個器官,如腦垂體、甲狀腺、胸腺、腎上腺等,也有的內分泌腺存在于其他器官中,如胰腺內的胰島,卵巢內的黃體等。
胰腺中的胰島分泌胰島素、胰高血糖素等,前者能促進組織攝取、貯存和利用葡萄糖,促進脂肪的合成及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和貯存;后者能促進肝糖原分解、脂肪分解并抑制蛋白質合成,這種物質與胰島素相對抗,起著增加血糖的作用。一旦胰腺的內分泌功能失常,如胰島素缺乏,那么進入組織細胞內的葡萄糖減少,肝糖原的分解就會增強,導致肝臟釋放進入血液的葡萄糖增加,血糖水平升高,引起糖尿病,表現為多食、多尿、皮膚干燥、饑餓、視物不清和疲倦等癥狀。
2.外分泌部:外分泌腺是一類有導管的腺體,其分泌物不進入血液,由導管流出,如肝臟產生膽汁,通過膽總管流到十二指腸。而胰臟的外分泌部能產生胰液,并由胰管流入十二指腸。
胰腺分泌的胰液,內含堿性的碳酸氫鹽和各種消化酶。碳酸氫鹽能中和進入十二指腸的酸性胃液,使小腸黏膜免受強酸腐蝕,同時為小腸內多種消化酶的活性提供最適宜的pH環境;胰腺分泌的消化酶包括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等,被稱為“生命的力量”,消化酶是一類復雜的蛋白質分子物質,是在我們體內的生物催化劑,可以加速消化。當食物到達腸道后,消化酶在消化道內消化食物,使各種營養物轉化成非常微小的顆粒物,然后才可以被人體吸收和利用,為新陳代謝提供必不可少的能量和原料。
由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如果胰腺正常工作,我們吃進去的脂肪、蛋白質和糖類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消化。如果它“罷工”了,影響的不僅是人體對營養的吸收,還可能帶來更可怕的嚴重后果。
1.急性和慢性胰腺炎
當胰腺分泌的消化酶在某種病因下開始自我消化時,就會出現胰腺炎。根據病程發展和持續時間,可以分為急性和慢性胰腺炎。其中急性胰腺炎比較常見,主要癥狀包括:急性發作上腹痛,常向背部放射,多為持續性,嚴重腹脹,常伴惡心、嘔吐、發熱、寒戰、黃疸等。至少有20%~30%的急性胰腺炎患者臨床經過兇險,總體病死率為5%~10%。因此,當出現上述癥狀或疑似急性胰腺炎,必須立刻就醫,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較復雜,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膽道疾病。膽道結石向下移動過程中,有可能阻塞膽總管末端,膽汁可經膽管和胰管的“共同通道”反流入胰管,引起胰腺組織壞死,造成急性胰腺炎。
二是血脂異常。當甘油三酯≥11.30毫爾/升,臨床極易發生急性胰腺炎;當甘油三酯<5.6毫爾/升,發生急性胰腺炎的危險性減少。
三是飲酒。近年來,過量飲酒逐漸成為我國急性胰腺炎的主要致病危險因素之一。酒精可直接損傷胰腺,還能間接刺激胰液分泌,并引起十二指腸乳頭水腫和oddis括約肌痙攣,致胰管內壓力增高,細小胰管破裂,胰液進入胰腺組織間隙,此時胰蛋白酶原被膠原酶激活成胰蛋白酶,對胰腺進行“自我消化”,發生急性胰腺炎。
四是十二指腸反流。當十二指腸內壓力增高,十二指腸液可向胰管內反流,其中的腸激酶等物質可激活胰液中各種分解蛋白的酶和磷脂酶A,從而導致急性胰腺炎的發生。十二指腸內壓力增高的原因包括十二指腸潰瘍、十二指腸憩室、環狀胰腺、十二指腸炎性狹窄、胰腺鉤突部腫瘤等。
此外,創傷、胰腺血循環障礙、飲食、感染、藥物、高血鈣、妊娠等因素也會引起急性胰腺炎發作。
慢性胰腺炎是各種原因所致的胰實質和胰管的不可逆性慢性炎癥,表現為反復發作的上腹部疼痛,伴有不同程度的胰腺內、外分泌功能減退或消失,其發病原因中,酗酒、吸煙仍然是主要因素。
2.胰腺癌
胰腺癌5年生存率僅3%~5%,是預后最差的一種惡性腫瘤。近年來,其發病率和死亡率明顯上升,以40歲以上好發,男性比女性多見。
胰腺癌發病的高危人群包括:有胰腺癌家族史;突發糖尿病,特別是不典型糖尿病,年齡在60歲以上,缺乏家族史,無肥胖,很快形成胰島素抵抗者(40%的胰腺癌患者在確診時伴有糖尿病);慢性胰腺炎患者,目前認為慢性胰腺炎在小部分胰腺癌患者中是一個重要的癌前病變,特別是慢性家族性胰腺炎和慢性鈣化性胰腺炎;既往行遠端胃大部切除者,特別是術后20年以上的人群;長期吸煙、大量飲酒,以及長期接觸有害化學物質(萘胺及苯類化合物者)等。
胰腺癌早期癥狀不明顯,主要包括:消化不良、惡心、黃疸、脂肪瀉、疼痛和抑郁,以及不明原因的體重急速下降等,其中80%~90%的患者在診斷時存在體重減輕和吸收不良。早期發現并進行及時的手術治療和術后輔助放化療,有可能提高胰腺癌的總體生存率。另外術后可長期接受胰酶替代治療,可減少因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導致的營養不良和疾病死亡率。
對于普通人群,要保護胰腺,首要的是戒煙、酒,減少高脂肪飲食和避免暴飲暴食。原因在于高脂肪、高蛋白飲食會刺激胃腸道釋放出多種激素,增加胰腺對致癌物的敏感性。另外還需警惕含亞硝酸鹽量高的熏制、腌制食物。同時建議多運動、起居規律,不熬夜。此外,還應提防一些藥物的副作用,如利尿藥、雌激素、促皮質激素、四環素等。
一旦查出胰腺疾病,除了積極接受正規治療,生活方式的自我調整十分重要,包括嚴格戒煙、禁酒;避免高脂飲食;適量補充脂溶性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營養不良者可給予營養支持;如出現胰腺內分泌功能不全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在藥物治療(二甲雙胍、胰島素)的同時注意監測血糖,避免低血糖發作;如出現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癥狀如脂肪瀉、體重下降及營養不良等,需補充外源性胰酶制劑,首選含高活性脂肪酶的微粒胰酶膠囊,建議進餐時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