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虹
藥物是造成帕金森綜合征的常見原因之一:阻斷突觸后多巴胺受體和(或)消耗突觸前多巴胺的藥物,均可引起帕金森綜合征。有研究資料顯示,藥物性帕金森綜合征占帕金森綜合征總患病率的39.36%左右,顯著高于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14.87%)。近年來隨著新藥的開發及應用,其發生率也逐漸升高。筆者在此列舉一些可引起帕金森綜合征的藥物,望讀者朋友們在臨床選用時引起重視。
多巴胺受體阻滯劑 是引起藥物性帕金森綜合征最常見、最具有代表性的藥物。這類藥物通過阻斷中腦邊緣系統通路和中腦黑質通路來發揮抗精神病作用;通過阻斷黑質紋狀體通路的多巴胺受體來減退多巴胺功能,進而引起帕金森綜合征。
1.吩噻嗪類藥物,為吩噻嗪的衍生物,按側鏈結構不同,又可分為脂肪族(如氯丙嗪)、哌啶類(如甲硫達嗪)、哌嗪類(如奮乃靜、氟奮乃靜、三氟拉嗪)。其中奮乃靜、氟奮乃靜、三氟丙嗪、三氟拉嗪等藥物較易引起帕金森綜合征。雖然氯丙嗪和甲硫達嗪等藥物的錐體外系副作用較弱,但長期大量服用氯丙嗪仍有約28.98%的患者會出現帕金森綜合征 。
2.丁酰苯類藥物,如氟哌啶醇、三氟哌啶醇較易引起帕金森綜合征,但相比吩噻嗪類藥物作用較弱。
3.苯甲酰胺衍生物,此類藥物應用廣泛且使用較為方便,如舒必利作為緩和抗精神藥物能夠被用于抑郁癥患者的治療過程中;胃復安和嗎丁啉等藥物具有中樞性效果,不斷阻斷腸胃平滑肌多巴胺受體作用,繼而產生改善消化道功能的效果。但這類藥物可透過血腦屏障,長期大量應用易出現帕金森綜合征,故建議小量、短期應用。
抗抑郁藥物 三環類抗抑郁藥物和四環類抗抑郁藥物作用于多巴胺系統,可引起帕金森綜合征。其中8-羥異戊噻平對多巴胺受體作用較為顯著,作用類似于氟哌啶醇。
多巴胺枯竭藥物 代表藥物利血平是一種生物堿,具有降壓效果;降壓平是一種總生物堿制劑,降壓效果相比起利血平較弱。二者結構作用基本相似,它們通過阻止囊泡攝取多巴胺而耗竭囊泡中的多巴胺,引起帕金森綜合征。
第Ⅲ類鈣拮抗劑 如西比靈、腦益嗪等藥物均會選擇性阻斷鈣離子過量內流。當它們用于腦血管收縮患者時,對內源性多巴胺具有顯著阻止效果,在用藥數周之后便會出現帕金森綜合征。此外,氟桂利嗪所引起的帕金森綜合征占全部服用此類藥物的19.96%左右。
抗心律失常藥物 如乙胺碘呋酮會引起肌強直,由此推斷出乙胺碘呋酮具有損害大腦基底節的不良反應。
臨床為了避免藥物性帕金森綜合征的發生,用藥應有以下注意:1.避免同時使用抗抑郁藥物和鈣通道阻滯劑藥物;2.盡可能避免使用引發帕金森綜合征藥物,必須使用時需注意從小劑量開始且不宜過長時間應用,用藥后嚴密觀察其表現;3.婦女和老年人群需謹慎用藥。
總之,藥物性帕金森綜合征癥狀與帕金森病類似,一般在給藥后的120~180天出現癥狀,服藥12個月以上者差異顯著。但藥物性帕金森綜合征預后總體良好,停用該藥物之后臨床癥狀有所好轉,繼續應用則會使得臨床癥狀加重。因此,早期正確識別并正確處置至關重要。需要注意的是,針對部分恢復效果較慢的患者可以使用抗帕金森藥物,但應盡量避免使用左旋多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