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的工作態度利人利己,但前提是,你必須真誠待人,行為舉止恰到好處。換句話說,“別太裝!”近日,美國阿肯色大學薩姆·沃爾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克里斯·羅森博士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展示真實的自我有助提高工作效率。
研究人員對教育、制造、工程和金融服務等多個行業的2500多名在職成年人進行調查,分析其在工作中使用的兩種情緒調節方式——表面情緒調節和深層情緒調節。表面情緒調節指在工作環境中與他人互動時假裝積極,內心卻感到沮喪或憤怒;深層情緒調節指努力改變自我內心感受,“用靈魂”詮釋出一種積極的態度。
通過調查,研究人員確定了4種不同情緒調節類型的人:無表演者(表面和內心都不積極)、低水平表演者(表面積極,內心消極)、高水平表演者(表面和內心都積極)以及“專業”表演者(全身心投入)。分析發現,相較于第一和第二類人,第三類人從同事那里得到的支持和信任程度更高,更易實現工作目標,幸福感也最高。高層管理人士往往屬于第四類人,雖然全情投入,卻容易感到失望或受到傷害。
研究人員指出,為進入最佳工作狀態,不妨嘗試真誠地與同事共同調節情緒,以培養積極的工作關系,實現更好的工作效果。
美國《細胞》雜志刊登上海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張永振教授和澳大利亞悉尼大學進化病毒學家愛德華·霍爾莫斯教授合作完成的一項新研究指出,新冠病毒從野生動物傳播至人類可能已經歷了20多年的進化。
中澳科學家小組對云南蝙蝠攜帶的冠狀病毒與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進行對比分析顯示,兩者相似度達到96%~97%。這一結果可能表明,在2019年12月首次發現該病毒之前,它在人群中“隱性”傳播期間獲得了一些關鍵突變。在新冠病毒剛接觸人類的“隱性”傳播期,感染者沒有癥狀或者只出現輕微呼吸道癥狀,肺部正常,難以引起足夠重視。隨著病毒的進化及突變發生,新冠病毒開始完全適應人類宿主,導致人傳人持續快速暴發。科學家推測,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已經經歷了20多年的進化過程。
研究人員指出,回溯追蹤2019年12月之前呼吸道癥狀患者的樣本,有助于揭開新冠病毒“隱性傳播”之謎。新冠病毒還有可能是重組病毒,這無疑會加速疫情大規模暴發。不過,確定病毒重組的具體模式和基因組起源難度極大。
近日,從廣東醫科大學獲悉,該校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倪進東課題組應用統計學技術,揭示老年人多維度健康問題的潛在聚集模式,初步區分了4種老年衰弱亞型。該研究日前刊發在學術期刊Aging(Albany NY)上。
衰弱綜合征是老年人生理儲備下降及抗應激能力減退,或健康缺陷不斷累積而導致的一種非健康也非殘疾狀態,從而使其對抗應激的能力下降,發生不良事件的風險顯著增加。
倪進東課題組探索衰弱亞型分類方法,在傳統衰弱評估的基礎上,應用統計學技術揭示老年人多維度健康問題的潛在聚集模式,初步區分了4種老年衰弱亞型,分別是多功能衰弱、生理衰弱、認知及功能衰弱、心理衰弱;同時,進行了衰弱免疫學標志和可能發生機制研究,發現Tfh細胞亞群與三個衰弱亞型的關聯。該研究成果為探明衰弱的發生機制及精準防治提供了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