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面色蒼白,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貧血,因為貧血會導致皮膚因缺血而顯得蒼白。但同時,蒼白的臉色也可能與高血壓有關,而這種高血壓跟貧血“沾親帶故”,臨床上稱為白色高血壓。
白色高血壓,顧名思義是指高血壓伴面色蒼白,通常是腎血管性和腎性高血壓的特征。腎血管性高血壓主要是由于一側或雙側腎動脈主干或分支狹窄、閉塞所造成的高血壓;而腎性高血壓則是指腎臟疾病,如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多囊腎等引起的高血壓。兩種疾病各有不同之處,但均可導致腎功能不全,引起腎源性貧血。
在不少人的認知里,貧血就意味著血少、血容量不足,而高血壓則是血多導致的血壓太高,認為貧血肯定就不會患高血壓。其實,這是一個認識上的誤區。
首先,高血壓和貧血是兩種不同的疾病。高血壓是由于血液在動脈血管內的壓力增高造成的,而貧血是指血液中的紅血球和血色素減少,為了代償性維持血氧的攜帶,患者的血容量是增加的,血容量增加也會使血壓升高一些。所以,高血壓患者會患貧血,貧血的人也可能患高血壓,但是卻不一定會患低血壓。臨床上,許多患者,甚至部分經驗不足的年輕醫生,都常常會把高血壓病和貧血看成是毫不相干的兩種病,結果失去了正確診治的機會。
白色高血壓通常有一個發展的過程,輕者癥狀多不明顯,有的人偶爾會出現頭暈、耳鳴、失眠、健忘、食欲減退,嚴重者則會表現出浮腫、毛發干枯等癥狀,一般較易發現,但關鍵是對此病要有足夠的警惕。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既有高血壓,又有貧血征象時,除應仔細檢查血色素和紅細胞計數,還應查一下血肌醉和尿素氮。若尿中出現大量蛋白,加上血肌酐、尿素氮明顯升高,提示腎性高血壓;若上述檢查均無異常還應做腎動脈的B超檢查,如發現腎動脈狹窄,則屬于腎血管性高血壓。因此,如果患者本身就有高血壓的慢性病史,平時又出現貧血的癥狀,或小便減少、水腫、惡心嘔吐等問題,就屬于高危人群,應高度警惕白色高血壓。
無論腎血管性高血壓還是腎性高血壓,其實都是腎病和高血壓病“狼狽為奸”的結果。人體內有一個大的血循環系統,而腎臟是由微小血管組成的臟器,是全身血管狀況的一個典型縮影。長期高血壓作為一個大環境,可以導致腎臟這個小環境的緩慢改變,如引起腎缺血性改變,腎小球和腎小管功能受損等,而改變的程度又與高血壓病程的長短及嚴重程度有關。甚至,一些急驟突然發展的高血壓還可以引起腎臟彌漫性病變,導致腎功能急劇惡化,危及生命。目前臨床相關研究已經發現,絕大多數高血壓病患者都可發生不同程度的腎臟改變,隨著年齡的增長,腎小球硬化亦加重。
反之,當人體出現腎臟損傷初期,僅會有輕度蛋白尿。但隨著病程進一步演進,腎小球纖維化會加劇,繼而腎功能逐漸下降,腎性高血壓就出現了。如果病情發展再迅速惡化,患者就會出現以頭痛作為最突出癥狀,同時伴有惡心、嘔吐、食欲缺乏,心臟擴大、心力衰竭,視力模糊甚至失明及神經系統異常等。而實驗室檢查也會顯示,患者的尿檢會出現尿蛋白量增多,并有紅細胞、白細胞,少數患者出現肉眼血尿。對于這些患者而言,要挽救腎臟,其中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控制血壓。
可見,高血壓與腎病常常互為因果,如果不加以控制,則會相互作用、惡性循環。高血壓防治的最終目的應該是控制危險因素,保護靶器官。強調降壓與靶器官保護并舉,二者兼顧,缺一不可。所以,患者和臨床醫生不止是需要認識到什么是正常的血壓目標,從腎臟保護角度來講,更應嚴格控制血壓。一般要求單純高血壓的患者控制在130/80mmHg左右,而合并有糖尿病或慢性腎病的患者最好控制在125/75mmHg左右合適。而對于那些已經有高血壓病的患者而言,目前如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鈣離子拮抗劑、利尿劑等抗高血壓的藥物,都是能在降壓的同時起到保護腎臟作用的。經臨床醫生細心的指導,服用有效藥物進行合理治療,就能很好地控制血壓,從而防控腎臟病的發生。
白色高血壓的治療主要是病因治療,包括飲食療法,以糾正水和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平衡失調,控制感染,透析以及中醫中藥治療等,同時輔以降壓藥。腎血管性高血壓和腎性高血壓中的腎素依賴型高血壓,用巰甲丙脯酸、心得安(鹽酸普萘洛爾)、長壓定(米諾地爾)的效果較好;腎性高血壓中的容量依賴型高血壓,用適當的利尿劑,還需及時補充促紅細胞生成素、鐵、葉酸及維生素B12等。因為輸血往往抑制促紅細胞生成素的產生,輸入的紅細胞常因患者體內毒性物質的影響而很快破壞,所以一般輕中度腎性貧血不予輸血治療,除非重度貧血伴有胸悶、氣促、心衰等。
預防白色高血壓則需做到以下幾點:1.控制原發病,做好降壓治療;2.戒煙及減肥,女性體重較輕者應該限制每天的飲酒;3.多鉀少鈉,減少鈉的攝入量(每天食鹽的攝入量不超過6克食鹽),同時每天多食含鉀食品(建議鉀的攝入量每天為3.5克,約每天食3支香蕉,喝橙汁3杯);4.多食水果和蔬菜,攝取足夠的鈣(每天應該攝入大約1300毫克的鈣);5.限制飽和脂肪、膽固醇的攝入;6.增加鍛煉(每天散步和其他活動30~40分鐘)。
因高血壓、貧血均為慢性腎衰患者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易合并發生的危險因素,故白色高血壓還會出現在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患者中。但高血壓是否對慢性腎衰貧血產生影響,目前尚未見文獻報道。
相關流行病學調查顯示,80%慢性腎衰患者存在高血壓,而患者貧血的程度則往往與慢性腎衰的嚴重程度相一致,當腎小球濾過率 <35~40ml/min時,幾乎所有的慢性腎衰患者均會出現貧血。臨床上,通常把慢性腎衰患者發生貧血的原因歸結為受損腎臟產生促紅細胞生成素減少,甲基胍、芳香胺等毒性物質的產生增多,紅細胞破壞速度加快,造血物質缺乏,失血、出血等。
慢性腎衰患者長期貧血可導致組織運輸氧和利用障礙,使心輸出量增加,發生心絞痛、心力衰竭,使機體免疫力低下及認知和反應下降等,故對慢性腎衰患者貧血的治療顯得較為重要。
專家簡介
陳麗云 主任醫師、教授、醫學博士、醫史教研室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醫學史和中醫藥文化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臨床擅長中醫心血管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