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調研發現,個別地區存在泛問責、錯問責等現象,讓少數干部產生了少干少出錯、不干不出錯的心理,積極性、創新性和探索性有所減弱,甚至怯于擔當。如何防止問責過程中出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讓干部輕裝上陣?
問責是從嚴治黨、依法治國的重要保障,是查處違法亂紀行為的嚴肅手段。但經調研發現,個別地區存在泛問責、錯問責等現象,讓少數干部產生了少干少出錯、不干不出錯的心理,積極性、創新性和探索性有所減弱,甚至怯于擔當。
有的受訪基層干部認為,問責中的形式主義會讓規矩和紀律的約束力跑偏,損害黨紀國法的權威性,值得警惕。
干部期盼精準問責
有權必有責,失責必追究。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加強對黨員領導干部的約束和問責。在不少地方,問責事項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從傳統的計劃生育、重大安全生產事故、失職瀆職擴展到庸懶散不良狀態,問責領域擴寬、問責力度加強,讓黨員領導干部牢固樹立起責任意識,并通過強化問責來倒逼責任落實。
多位受訪基層干部說,隨著問責制度深入實施和不斷完善,多數干部在思想意識上從被動問責轉變為主動防錯,從事后他問轉變為事前自問,自我約束和自我監督意識明顯增強。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一位街道干部,在6年里被問責了3次,也被提拔了3次。“如果一直做‘鴕鳥肯定一事無成,問責倒逼我考慮問題更全面、細致,提高了判斷能力與工作處置能力。”他說。
另一方面,在個別地區、個別部門,問責也出現了走樣變形的苗頭。
有少數受訪基層干部反映,曾經遇到過同一事項被多次問責的情形,因為不同部門之間互不通氣而出現重復問責。東部某省一位組織系統的干部說,有干部曾先后四五次被紀檢和組織部門了解情況。
還有干部反映,個別地方在問責干部時,出現了由點及面、由此及彼等現象。西部一位基層干部說,有的干部在工作上犯了錯誤,就被貼上標簽,甚至“越問越遠”。當地一家國企負責人反映,上級部門調查他時,一直查不出問題,就把他過去近10年的情況都查了一遍。
形式主義問責扭曲本意
有受訪基層干部表示,個別地區問責過泛的背后,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祟。這容易扭曲問責工作的本意,讓基層干部工作起來畏首畏尾。
經調研發現,在個別地區和部門,有的干部為完成上級部門的考核任務,將問責數量當成執紀成果和積極作為的體現,容易將問責泛化。
還有的基層干部反映,個別問責處理還存在權責不對等現象,無權被問責、有權卻無責。某中部省份一名縣委書記說,鄉鎮權力小,但責任大,如果寬嚴不相濟,干部干起工作來會擔心隨時被“摘帽”。
西部一名副縣級干部舉例說,在開展東西部協作扶貧時,縣里本應派出一名干部到東部發達地區掛職。為此,縣里多次向省主管部門上報,但該部門并未銜接好,致使掛職干部未及時派出。“結果被問責的是我們縣里的干部。”
“現在上級轉辦督辦的案件,要防止層層加碼。”某中部省份一名紀委干部說,有的地方擔心被媒體曝光,出于息事寧人的心態,傾向于馬上就問責、先免了再說。如果問責前不認真開展調查,就容易出現只問責基層部門不問責上級部門、只問責弱勢部門不問責強勢部門、用輕微問責掩蓋嚴重問題等現象。
完善問責與容錯糾錯協同機制
問責是一把利劍,問責之劍須鋒利,更須揮劍精準,才能維護問責的公信力,讓干部輕裝上陣。
首先,應厘清權限責任,務求權責對等。可制定精細化責任清單并動態更新,對權責進行明確劃分,確保不讓干事創業者“背鍋”。其次,根據問題主因,理清責任主體,精確定位問責對象。應實事求是,防止問責過泛過濫。再次,問責本意在于擰緊責任“發條”,督促廣大黨員干部履職盡責。應繼續完善問責與容錯糾錯協同機制,加強相關政策的解讀和指導。
經調研發現,容錯糾錯機制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基層干部的后顧之憂,讓他們干事更有動力。同時,也有基層紀檢干部建議讓這一機制更簡練明確、易于操作。
“一方面,有的被問責的公務員擔心受懲罰而不敢如實報告,這反映出相關政策仍需細化,加強解讀;另一方面,負責糾錯的部門應掌握好標準,充分發揮容錯糾錯機制作用,從動機、程序和結果等方面對機制進行精準界定。”陜西省社科院研究員石英說。
此外,受訪專家表示,需要把容錯糾錯機制真正制度化,把“為擔當者擔當,為負責者負責”的要求落實落細,讓問責部門敢于免責、敢于減責,形成犯錯-容錯-糾錯-改進的良性循環。
(《瞭望》新聞周刊2019年第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