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作為在省級層面上明確規定不使用部分敬詞的省份,陜西省這一做法引發了全國基層公務員的熱議,將政府“禁用詞”引到了公眾的面前。禁用“尊敬的”“重要講話”這種詞的背后,是構建風清氣正機關文化的決心,可謂大有深意。
不少機關單位內部存在稱呼“潛規則”
前幾個月,有一條十分熱門的段子是這么調侃的:凡是公務員回家過年,平日里的小李、小張、小王、小趙就會搖身一變成為張處、李處和王局、趙局。尤其是在同學會、家族聚餐等場合上,更是如此。有時,酒過三巡還會敲敲酒杯讓大家都安靜,聽“尊敬的大領導”為大家講幾句。
一段時間,在不少黨政機關單位內部,也不同程度存在著一套稱呼“潛規則”。沒有官職的普通辦事員按照有官職的稱呼來稱呼,副職按照正職來稱呼。比如省級機關出來的都叫處長,市級機關出來的都叫科長,實在不好稱呼的,就叫主任。
此外,凡是有領導視察與參會,主持人都會千篇一律地說:“讓我們歡迎尊敬的領導發表重要講話”“感謝××領導高屋建瓴的講話指導”“感謝××領導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如果在網上以會議主持詞為關鍵詞搜索出來的模板都繞不開這三句“金句”。當然,在與這樣的主持詞相配的同時,但凡會議都是“重要會議”“隆重召開”。
將政府“禁用詞”引到公眾面前
對領導言必稱“重要”,顯然違背了實事求是的原則,不僅不利于基層工作的展開、消耗公共資源,還會使一些領導聽完飄飄然,是領導干部的“精神麻醉劑”,不利于黨內工作的長久展開。
但這樣的場景逐漸要成為“過去式”了。為了響應2019年3月中央辦公廳明確提出的2019年基層減負年,近日,陜西省委辦公廳下發的“給基層減負十條”措施中,包含一條文風會風方面的規定:省內會議、活動對領導同志稱呼時不加“尊敬的”,講話時不稱“重要講話”,一般工作會議發言時不鞠躬致意。
作為在省級層面上明確規定不使用部分敬詞的省份,陜西省的這一做法引發了全國基層公務員的熱議,這一做法也將政府“禁用詞”引到了公眾的面前。
其實,除陜西省以外,廣州市、湖南岳陽市、四川巴中市等市級層面都先后對領導同志稱呼不加“尊敬的”一詞作了相關規定。
四川省紀委辦公廳在2017年下發的去除繁文縟節通知里也明確提到,對領導同志稱呼不加“尊敬的”,內部講話、發言一律不稱“重要講話”等;同時也對機關內部行文用詞進行了規定,一律不使用“呈”“恭”等詞,也不疊加使用“報請”“報送”“請送”等詞。
全國多地已開始整治稱呼領導同志前加“尊敬的”現象。在2017年,新華社就對新聞稿用詞進行了規范,“對各級領導同志的各種活動報道,慎用‘親自等詞”。
其實,“話語是觀念的外衣”,其主要目的在于去除機關文化的繁文縟節、媚上之風以達到簡潔規范、高效便捷的行政交流文化。
“禁用詞”背后是構建風清氣正機關文化的決心
一些領導干部之所以用“親自”一詞,是因為他們忘記了自己手中握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握住權力的目的始終是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親自”一詞替他們擺起了“大老爺”一般的官架子,讓切身參與基層活動成了“放下身段”。此外,不少地方撰寫新聞稿時酷愛用“深入”一詞,也應該引起領導干部的警惕,如“××領導深入某單位進行調研”。
這些文字材料一部分是撰稿者在領導干部不知情的情況下,將領導的本職工作夸大為其作出的“貢獻”,違背了工作記錄的真實性。而有一些則是部分領導干部樂見此類詞語,與撰稿者一拍即合,就連去自己轄區內工作職責所包含的機關單位,也要強調是“深入某某機關”。
不論是哪種情況下過度使用“深入”一詞,如果領導本身只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地進行調研而非真正去了解民眾的期盼、為百姓做實事,這會適得其反,也會引起群眾的質疑。
同時,應避免因稱呼、稱謂而產生的語言行賄、語言腐敗。任何一個微小的腐敗漏洞都是改革的對象。有學者對此現象表示:“如果我們能消滅掉一半的語言腐敗,我們的道德建設就會逐步跟上來。”
“禁用詞”背后,是構建風清氣正機關文化的決心。所以,可別小瞧不少地方禁用“尊敬的”“重要講話”這種詞,其背后大有深意。
(《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