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平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微血管并發癥,同時也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糖尿病患者要積極采取措施,預防腎病的發生,并學會識別腎病信號,以及時進行治療,防止病情惡化。
糖尿病腎病重在預防,強調早期干預,具體手段包括——
第一道防線:嚴格控制血糖。長期高血糖是導致糖尿病微血管損害的重要因素,而微血管受損又是引發腎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糖友要嚴格控制血糖,理想的目標值是空腹血糖低于6.1mmol/L,餐后2小時血糖低于8.0mmol/L,糖化血紅蛋白低于6.5%(老年糖尿病患者可以適當放寬控制標準)。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可選用格列喹酮和瑞格列奈,這兩種藥主要在肝臟代謝,經腎臟排出不到5%,因此,不會增加腎臟負擔。
第二道防線:嚴格控制血壓。高血壓可引起腎臟血液動力學異常,促進腎小球入球小動脈擴張,升高腎臟毛細血管內壓力,導致腎臟損傷。因此,嚴格控制血壓對于保護腎功能極為重要。年齡>18歲的非妊娠糖尿病患者血壓應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友使用降壓藥首選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l)或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它們不但能降低高血壓,而且還有保護腎臟的作用。但是,用藥期間應注意定期查腎功能及血鉀,當腎功能不全,血肌酐大于3mg/dl(或265μmol/L)時不能使用。
第三道防線:嚴格控制血脂。糖友常合并脂代謝紊亂,而脂代謝紊亂可誘發心血管疾病及加重腎損害,故也需積極治療。血脂控制目標是:總膽固醇(TC)<4.5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2.6mmol/L(注:若合并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者,則應控制在1.8 mmol/L以下),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1.1mmol/L,甘油三酯(TG)<1.5mmol/L,其中以降低LDL-C最重要。調脂治療包括食療和藥療。在藥物選擇上,若以LDL-C增高為主,首選他汀類藥物;若以血清TG增高為主,首選貝特類藥物。在飲食上,要少吃富含膽固醇及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蛋黃、動物脂肪等)。
第四道防線:積極改善微循環。近年研究表明,血液黏稠度增高和微循環障礙與糖尿病腎病的發生、進展有密切的關系。糖友可在醫生指導下,選用羥苯磺酸鈣等微血管保護劑,此類藥物可以有效抑制腎臟的氧化應激,防止腎小球通透性增加及基底膜增厚,減少尿蛋白。
第五道防線:避免腎損害的因素。一旦有感染證據,即應給予積極的抗感染治療;盡量避免使用對腎臟有損害的藥物,如氨基糖甙類抗生素、解熱止痛藥物;盡量減少各種造影劑的使用,如靜脈腎盂造影;因各種原因脫水時應盡早補充水分。
一般而言,糖尿病腎病早期的癥狀并不明顯,只有當糖尿病腎病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有蛋白尿的現象。對于糖尿病腎病的判斷,如果患者知道自己長期血糖控制不佳或是病程較長時,出現以下表現就要留心有糖尿病腎病的可能:
1.尿量增多,易疲倦。在最初血糖過高影響到腎臟時,患者的腎功能會表現得較為亢進,排尿量會有所增加。此時患者可能還會出現易疲倦、乏力的情況。
2.蛋白尿、泡沫尿。這是糖尿病腎病早期比較容易觀察到的一個癥狀,主要表現為運動后尿白蛋白增多,而通過休息,排尿情況又會恢復癥狀。在這一時期,只要糖友能保持血糖穩定,那么腎臟功能還是可以長期地保持穩定;而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使得病情逐漸進展,就會出現持續的泡沫尿。
3.水腫。腎功能異常時,就無法及時清除體內多余的水分,就會出現足部、眼部水腫,隨著腎功能的進一步降低,會發展為持續性水腫乃至全身性水腫。
4.尿量改變。當腎臟濾過功能下降,部分患者會出現尿量減少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