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面對小兒便秘,很多家長不知所措,常無法利用正確的方法進行防治,盲目補充維生素或者其他藥物,反而使小兒便秘加重,或引起腹瀉甚至其他嚴重的胃腸疾病。小兒本身腸道還沒有發育成熟,在進行防治時更需小心謹慎。
寶寶只是排便間隔時間長,排出的大便不干、不硬,寶寶排便的過程不費力、不痛苦,這類情況不算便秘,不需要人為干預。臨床上,通常將寶寶排便次數明顯減少,排便時費力、哭鬧、疼痛,同時伴隨排出的糞便干、硬、粗、體積大這樣的癥狀定義為小兒便秘。
小兒便秘已成為臨床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據統計,2~4歲的孩子便秘的發病率為3.8%,且逐年上升。很多人對便秘的認識,可能只停留在排便困難上,其實,便秘的危害遠不止于此。首先,嚴重的便秘會引起肛裂,肛門出血,這會給孩子心理帶來極大的打擊;其次,便秘的孩子容易上火,發生扁桃體炎、扁桃體化膿、口瘡等幾率大大增加;第三,便秘還會影響孩子的食欲、睡眠等。
臨床上,將便秘分為功能性便秘(結腸、直腸未發現明顯器質病變,以功能性改變為特征的排便障礙)與器質性便秘兩大類,前者占便秘患兒的90%以上。和成人便秘一樣,導致兒童便秘的常見誘因也不外乎以下5點:飲食結構越來越精細化,食物中粗纖維的含量越來越少;作息不規律,晚上不睡,白天不起;沒有足夠的活動量;每日飲水量過少,甚至飲料代替水;缺乏定時排便的習慣。
寶寶便秘的治療通常以改善飲食及日常生活習慣為主,必要時再采用藥物。
合理飲食,均衡膳食 一方面要控制小兒的飲食量,但要確保每次進食能夠滿足身體所需,盡量避免饑一頓、飽一頓的無規律進食問題。另一方面應均衡小兒進食營養,多食用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富含粗纖維的食物有一個很大的特點,能吸水膨脹,使腸內容物體積增大,而腸內容物只有達到一定的體積,才會形成排便刺激。對于牛奶喂養的小兒,可以適量添加果汁,促進腸胃蠕動;對于年齡大些的小兒,可在食物中添加菜泥、果泥甚至粗糧類。要保證小兒每日的飲水量,喝水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腸道的水分,有助于排便,但絕對不能用飲料或者牛奶替代。
注意排便訓練 排便動作本身就是一種反射性活動,只有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反射才能建立,才不容易便秘。對于小兒來說,比較好的排便時間是在早上起床或早餐后,一是這個時候人最容易產生便意;二是此時孩子還沒有開始進入玩耍狀態,而當孩子開始玩耍之后,很容易忽視自己的便意,或習慣忍便,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便秘。當孩子解大便時,一定不要讓他做其他事情,比如看電視、玩玩具等,這樣會分散精力,減緩排便效率。另外,對于排便困難的孩子,不要過分地施加壓力,當孩子超過10分鐘還沒解出大便來,就不要再強迫他了,否則容易造成心理陰影。
適當進行體育活動 鼓勵幼兒常參與一些運動項目,增大活動量,不僅有利于腸胃的蠕動,而且能夠提升小兒身體素質,增強其腸胃消化功能。
使用益生菌 小兒便秘也可以選用一些藥物進行治療,比如益生菌,能夠增進消化道的調節功能;或者可以選用一些相對溫和的中成藥或者微生物制劑。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年齡較小者最好不要使用開塞露等藥物,其可解救大便干燥于一時,但長時期使用就有問題了。因為,孩子完全是靠開塞露來刺激腸壁而引起排便的,這種排便方式對于孩子而言,已經不痛苦了,排便變成了很輕松的事情,根本不需要自己用力。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逐漸喪失自主排便的意識和能力。另外,隨著開塞露的長期使用,腸道對刺激的敏感程度也會下降,經常使用開塞露還有可能會使便秘變得更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