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希奎
近年來肺癌患者越來越多。肺癌早期有一部分表現為結節(結節也可能是良性病變,惡性結節約占30%~40%),這時患者往往沒有任何不適。如果在這時就能發現結節,因結節越小,治療的手段越多,治療的效果就越好。所以定期體檢就有必要了,有相當大一部分早期肺癌患者就是在體檢中被發現的。
那如何篩查呢?大家會發現,如果搜索“肺癌篩查”,網上會有各種各樣的方法,既有X光胸片檢查、血清腫瘤標記物這種常規體檢項目,也有PET-CT、基因檢測這樣的高大上項目。但其實,這些篩查方式無論價格如何,其效果都不如低劑量螺旋CT。您肯定會有疑問了,低劑量CT與普通CT有什么區別?醫院是不是為了多掙錢才搞出個什么低劑量?先別急,聽了我的介紹,您就會明白醫生的良苦用心了。
CT即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它是利用精確準直的X線束、γ射線、超聲波等,與靈敏度極高的探測器一同圍繞人體的某一部位做一個接一個的斷面掃描,具有掃描時間快、圖像清晰等特點,可用于多種疾病的檢查。而低劑量螺旋CT,就是輻射劑量比較低的CT。
對于肺癌而言,用CT篩查比較靈敏,效果遠比X光胸片好(胸部結節一般要發展到1.5~2cm大,才可能從X光片中顯現出來,而且有些特殊的結節在影像上僅僅表現為斑片狀或磨砂玻璃影,通過X光檢查根本發現不了)。但是常規CT的輻射較大,且費用昂貴,不太適合推廣給大規模人群做篩查。直到20世紀90年代,低劑量螺旋CT(LDCT)應運而生,才真正帶來了改變。低劑量CT較常規CT的輻射劑量降低了75%~90%,檢查費用也更低。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人體每天都會接受到來自周圍環境的輻射。中國人平均的天然輻射劑量為3毫希弗/年,而低劑量螺旋CT公認的有效劑量為1毫希弗,目前醫院最高端的雙源CT胸部低劑量掃描可低至0.1毫希弗,一年檢查1次對人體不會造成任何影響。
醫生推薦用低劑量CT做肺結節篩查,除了輻射量低,還因為它克服了X光胸片的一些弱點,包括能發現幾毫米的微小病灶,也能發現位置很刁鉆的腫瘤,在高危人群中能發現更多的早期可切除肺癌,降低晚期肺癌死亡率。美國的統計顯示,低劑量CT查出的癌癥中,早期肺癌占到了85%,很多人是完全沒有癥狀的。同時,篩查出的肺癌患者總的10年生存率高達80%;若能及時手術,總10年生存率更是高達92%。2011年,美國國家肺癌篩查試驗的隨機對照研究結果顯示,與拍X光胸片相比,采用低劑量CT對肺癌高危人群進行篩查,可使肺癌死亡率下降20%。
《低劑量螺旋CT肺癌篩查專家共識》建議,以下高危人群應該利用低劑量CT進行肺癌篩查:年齡50~75歲;至少合并以下1項危險因素:①吸煙≥20包/年,其中也包括曾經吸煙,但戒煙時間不足15年者;②被動吸煙者;③有職業暴露史(石棉、鈹、鈾、氡等接觸者);④有惡性腫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⑤有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彌漫性肺纖維化病史。
值得一提的是,篩查出肺部小結節的患者也無需緊張、焦慮。一般來說,肺纖維灶、炎性結節等肺小結節屬于良性結節,微小浸潤腺癌、浸潤性腺癌等則被認為是惡性結節。臨床上,肺小結節的良性率在80%左右。對良性結節可以“按兵不動”,定期隨訪,每年留下一張胸部CT底片,通過比對及時掌握每個小結節的生物學特性,觀察其是發展還是靜止、有無侵襲行為等,以便及時采取措施。確診為惡性的,可進行胸腔鏡微創手術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