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玉
許多人覺得膽結石只要不發作就不要緊,殊不知小結石會惹出大麻煩:當膽道系統出現結石時,容易引起胰液倒流,導致急性胰腺炎發生;而胰腺炎的合并癥多,致死率很高,被稱作消化內科的“心肌梗死”。鄧先生的經歷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急性胰腺炎中有70%是由膽道微小結石引起的,這種微小結石的成分主要是膽紅素顆粒,其形成與肝硬化、膽汁淤積、溶血、酗酒、老齡等因素有關。微小結石的特點是:1.大小不超過3~4毫米,不易被B超發現;2.膽紅素顆粒的表面很不規則,一旦進入胰管,容易損傷胰管而引起炎癥和感染;3.膽石的大小與急性胰腺炎的危險性呈反比,微小膽石引起的急性胰腺炎比大結石引起的急性胰腺炎更為嚴重。
那為什么膽結石會引發胰腺炎呢?這是由于膽汁的排泄口膽總管和胰腺的腺體開口有一個公用的膽總管壺腹部,膽結石等原因常導致膽總管發生痙攣或阻塞膽總管,從而引起胰液排出受阻,膽汁連同細菌可一同反流到胰管內,激活胰酶原,導致胰腺的自身消化,從而引起胰腺炎。
目前,肝膽胰腺疾病在我國的發病率很高,約三分之一的人群患有相關疾病,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肝臟、膽囊、胰腺疾病可導致多種營養素代謝紊亂,引起腹痛、惡心、嘔吐、黃疸、發熱等多種臨床表現。肥胖、飲酒、飲食不規律、高脂飲食等都是肝膽胰腺疾病的常見誘因。若臨床上懷疑膽道微小結石,可做急診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或十二指腸引流,將收集到的膽總管內的膽汁進行顯微鏡檢查,即可明確診斷。對確診為微小膽石的患者,首選的治療方法是行膽囊切除術。
膽源性胰腺炎臨床表現為右上腹或心窩口壓痛、腹脹,以及惡心嘔吐、發熱、肩背放射痛或束狀感、黃疸、上腹部肌肉緊張、墨菲征陽性(墨菲征又稱膽囊觸痛征,系膽囊觸痛檢查法,適用于膽囊急性炎癥診斷);抽血檢查可發現血象升高、血和尿淀粉酶、血脂肪酶上升,B超、CT檢查可進一步確診。但血清淀粉酶是在發病8小時以后上升,持續3~5天下降。所以發病初期血清淀粉酶可能為正常的,有時需要多次復查方能檢出。
重癥急性胰腺炎約占急性胰腺炎的20%,病程復雜多變、治療棘手,臨床病死率可高達30%。重癥急性胰腺炎的自然病程可呈現兩個死亡高峰:早期以全身反應綜合征及器官衰竭為主要表現的第一個死亡高峰,以及后期以胰腺及胰周脂肪壞死、繼發感染為主要表現的第二個死亡高峰。外科干預,即引流及清創,在重癥急性胰腺炎后期并發感染的治療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對于那些確診或疑似重癥急性胰腺炎并發感染者,若其病情穩定、無明顯膿毒癥或器官衰竭征象,可單純施以抗生素治療,既可有效控制感染,又可將外科干預時機相對延遲。在單純抗生素治療過程中,若病情演進、出現感染性癥狀與體征,則建議轉向創傷遞升式分階段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