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萌
1982年,63歲的田家炳放下公司工作,成立田家炳基金會,致力于社會公益事業。至今,基金會已在國內資助大學93所、中學166所、小學44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20所,鄉間學校圖書館1800余間。他累計捐資已超過10億港元,用于教育、醫療、交通等公益事業,其中教育所占的比例高達90%。他還捐出了自己名下80%的資產。
這位來自廣東梅州、長居香港、普通話帶著客家口音的老人,非常關心內地的教育。
他初中輟學,卻擁有“博士”“教授”等很多名譽稱號。這些彰顯身份和成就的稱號,放在田家炳的身上似乎恰如其分——幾百座“田家炳大樓”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學子。1993年,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將2886號小行星命名為“田家炳星”。在地球上,除了天文學家和天文愛好者,沒有幾個人能夠看到、認識這顆星星,就如茫茫人海里,沒有幾個人認識田家炳一樣。2018年7月10日,田家炳逝世,享年99歲。
在1978年田家炳捐資100萬港元興建湖寮大橋(后改名田家炳大橋)前,田氏宗族已經在大埔綿延了800余年,到田家炳,已經是第18代孫。父親玉瑚公排行第二,開設“廣泰興”,主營磚瓦與油鹽茶米等生意,鄉里聞名。三叔翠珊公是清末最后一科秀才,四叔、五叔經商。在貧困的大埔,田家是富裕的家族。
父親48歲那年,田家炳出生,是家里唯一的男孩。老來得子的父親希望孩子能“彪炳百代”,為他取名“田家炳”。盡管陪伴田家炳的時間并不長,但父親在他生命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也為他的人格打下了基礎。
父親玉瑚公著重培養田家炳的品行,每日教導田家炳兩句《朱柏廬治家格言》,等他背熟體會后,再教兩句,同時囑咐他牢記并實踐。這篇524字的治家格言田家炳倒背如流,并一生奉為圭臬。
田家炳全然沿襲了父親的教育方式,對子女嚴格又開明:堅持在家講客家話,因為客家人“寧賣祖宗田,莫賣祖宗言”;讓子女學客家話,卻從不逼他們講;堅持祭祖,卻也尊重子孫的宗教信仰,祭拜時免去跪拜之禮;要求子女自立,但將選擇權交給他們……
15歲那年,田家炳念完中學二年級,玉瑚公去世。為減輕母親負擔,他放棄學業,結束短暫的求學之路,肩負起持家重任。母親繼續管理磚瓦廠的生產和家務,他負責廣泰興商鋪及對外往來事務。兩年時間,事業蒸蒸日上。
大埔境內山多田少,糧食不能自給,工商業不發達,當地人謀生不易,多到海外打工。田家炳分析家鄉瓷土前景后,決定開發海外市場。
18歲那年,田家炳乘船前往越南早翁市,開始了海外創業的歷程。十幾個月后,他成為越南最大的瓷土供應商。
1941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1942年春,日軍占領了印尼,田家炳經商的地區被劃入戒備森嚴的軍事區,日軍限令華僑一個月之內必須撤出,而且不允許帶走任何財產。苦心積攢起來的財富沒法帶走,田象炳將現金一部分就地掩埋,一部分送給侄兒維持生活,兩手空空離開萬隆。
田家炳轉到印尼首都雅加達,去同宗族人田國璋創辦的一家五金廠打工。“當時市面的進口貨缺失不在話下,連印尼本國的制品也奇缺,可以說是投資工業的大好時機。”在田國璋和其他族人的援助下,1946年,超倫樹膠廠建成投產,田家炳開始第二次創業。他對市場的敏銳嗅覺再次得到印證,超倫樹膠廠成為印尼實業界的典范。
1951年,田家炳還清了全部貸款,并于次年創辦了南洋樹膠有限公司。1954年,他在日本考察PVC生產后,訂購了全套生產設備,對公司進行了徹底的技術改造,1956年正式進軍PVC薄膜生產領域。30多歲的田家炳成為印尼工業界的突出人物。
1958年,田家炳一家來到香港。在陌生的城市里,田家炳夫婦帶著9個孩子,擠在80平方米的房子中。
田家炳開始第三次創業,他計劃重操舊業,發展塑膠薄膜及人造革產業。
1960年秋,田氏塑膠廠在填海建成的土地上正式開業。投產第一年就榮獲“香港新產品獎”。田氏塑膠廠在香港站穩了腳跟,下游加工業也如田家炳預料的那樣跟著發展,產品遠銷東南亞及歐美,塑膠業成為香港很大的出口行業。“香港人造革大王”的稱號自然落在了田家炳頭上。
幾十年來,田家炳和眾多企業家一樣經歷了許多考驗:1965年銀行風潮,1973年股市崩潰,1974年世界石油危機,1976年經濟衰退,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當同行經受不住沖擊紛紛倒閉的時候,田氏企業順利渡過難關,成為香港企業一塊不倒的金字招牌。
1982年,擁有巨額資產的田家炳從商海中隱退,把化工廠交給幾個兒子共同管理,自己則專心于慈善事業。他捐出10多億元資產,成立“田家炳基金會”,成為少有的“職業慈善家”。
1999年,受亞洲金融風暴影響,香港房地產市價較高峰期下跌過半。但田家炳居住的大宅外觀不俗,保養適宜。80歲的田家炳將賣房所得款項全數捐資教育,自己則租了一套130平方米的公寓,從窗戶還能望到之前的豪宅。
2005年,為增加資金擴大捐資規模,田家炳將13萬平方米、24層的田氏廣場售出,得款近3億港元,為數十所大學、中學提前付清捐款。
如今,國內39所師范大學里面,都有一個“田家炳書院/學院”。類似的教學樓,在全國各地的大學里面,共有90多棟,加上他捐建的中學166所、小學44所,田家炳因此被稱為“中國百校之父”。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