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93148部隊 韓冰心 劉金松
武器裝備社會化保障是以市場和戰場為管理環境,以契約保障為管理模式,以網絡型組織結構為組織形式的一項管理活動。與所有管理活動類似,其會受到由管理環境、管理要素及管理機制等因素造成的各類風險的影響。同時,由于參與武器裝備社會化保障的環境包括戰備環境和戰時環境,維修項目也會受到環境因素的制約和風險波及,因此,軍隊在確定社會化保障條件下的裝備維修企業名單之前,應系統分析評估與企業合作的項目風險,選擇穩定性較高的企業參與保障,這對確保保障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現在對武器裝備社會化保障風險的研究多是從保障程序入手,用相對定性的方法歸納風險評價體系、應用物元法等方法實施研究,這使得多種風險評價體系的各類指標之間存在要素不全、要素冗余等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本文從要素選取入手,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在理論選取要素的基礎上分析要素之間的聯系,并精簡提煉出必要的要素,全面合理地對武器裝備社會化保障風險實施控制。
由于武器裝備社會化保障的管理環境是市場和戰場,組織形式是網絡型組織結構,若以管理要素分析模型為基礎,結合案例分析,可將項目存在的風險劃分為市場環境風險、戰備和戰時保障風險及網絡型組織結構風險。
參與武器裝備維修的企業作為市場的基本單元,必然面臨市場因素帶來的風險。根據2006年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的《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并結合Gerry Dickinson、楊乃定、李曉英、張云起等人的研究,本文選取的市場環境風險要素有:企業戰略目標的清晰度風險、戰略可執行細化風險、戰略接受度風險、市場類型風險、人力資源風險、法規風險、管理機制風險、固定資產風險及技術風險,并以這些要素來構建風險評估指標體系。
社會化保障的目標是提升戰斗力、保障戰場,本文根據我國武器裝備維修的分類、環節和國外裝備社會化保障案例,對各類維修風險進行歸納總結,選取的戰備和戰時保障風險要素有:備件存儲風險、企業非戰時機動性風險、企業戰場機動風險及企業戰場生存性風險。
武器裝備社會化保障條件下的組織形式是網絡型組織結構,對該組織形式的治理是在任務較為復雜的條件下,將具有資產專用性的各個自治單元進行相互協調合作并保證交易順利完成的過程。因此,對于網絡型組織結構風險,在組織理論的基礎上,可以將其風險要素劃分為組織結構風險、協調性風險、制度風險。
本文以理論分析和資料調查為基礎建立了武器裝備維修社會化保障項目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如圖1所示;各風險要素及其意義見表1。
圖1 武器裝備社會化保障項目風險評估指標體系
表1 風險要素及其意義
本文在風險要素識別的基礎上,使用調查統計法和因子分析法對初步識別的風險要素進行分析,利用調查統計法收集整理專家對早期識別要素程度重要性的意見,在此基礎上利用因子分析法得到規范合理的武器裝備社會化保障風險要素。
為檢驗并整合風險要素,本文將風險要素初步識別時涉及的一系列重要性要素作成一份調查問卷,問卷主要面向的單位包括政府機構、軍事機構、參與武器裝備維修的企業等,樣本容量為50個,采用7級李克特量表,分值從1~7,分值越高代表要素重要性越大,調查問卷描述性結果見表2。
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后,利用統計產品與服務解決方案(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SPSS)軟件,計算相關系數矩陣,進行KMO檢驗和巴特利特球體檢驗,結果見表3。
由表3可知,KMO檢驗值為0.72,大于0.7,巴特利特球體檢驗的顯著性概率為0.000,結果小于1%,證明樣本數據具有相關性,適宜進行因子分析。
利用SPSS軟件,求矩陣的特征值,可以得到表4。由表4可知,前6個關鍵因子的特征值占總體方差的96.062%,大于80%,滿足因子分析的要求,因此,選取主成分,對提取和旋轉后總方差進行分解。
為明確各因子對各風險要素的影響情況,利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轉法旋轉載荷矩陣,旋轉后的因子負載值見表5。
表2 武器裝備社會化保障項目風險要素調查描述性統計分析
表3 KMO檢驗和巴特利特球體檢驗結果
表4 總方差分解
表5 旋轉后的因子負載值
(續表5)
由表5可以看出,各因子與各風險要素的對應關系如表6所示。
表6 主因子與高載荷指標的對應關系
武器裝備社會化保障風險要素結構如圖2所示。由圖2可知,武器裝備社會化保障項目風險評估指標體系構成指標包括6個一級指標和16個二級指標,因此,對武器裝備社會化保障項目風險的評估防范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達到控制防范風險的目的。
圖2 裝備社會化保障項目風險評估指標體系
武器裝備社會化保障項目是在軍方和維修承包商組成的包含市場與戰場等多環境因素、軍方企業等多主體因素的虛擬網絡型組織結構管理載體上實施的項目管理。通過對風險評估指標體系的研究可以發現,項目風險的來源主要是管理環境、管理主體、管理機制,詳細來源主要包括市場、戰略、組織、戰場、資源、法規這6個方面。因此,武器裝備社會化保障參與機構對武器裝備社會化保障項目風險的管理從宏觀上應該從以下6個方面著手,微觀上以16個二級要素為主要依據準則,對風險實施防控。
武器裝備社會化保障體系建立的核心就是要處理好軍方和武器裝備保障企業的關系,既要放開之前對市場的諸多限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又要積極優化市場結構,完善市場管理模式,改善壟斷、過度依賴、結構冗余等市場因素對社會化保障造成的不良影響,堅持用“融合式改進”的方法逐步放開市場,以降低武器裝備社會化保障的風險。
武器裝備在社會化保障條件下發展,其關鍵詞是“社會化”,這種社會化不是簡單疊加,更不是機械對接,而是按照軍用和民用兩個單元的內在聯系和相關優勢特點,進行集優增效式的系統集成,這是社會化保障條件下戰略架構和制定的根本所在。在制定戰略時,要緊緊把住富國和強軍相統一的戰略指向,地方相關職能部門和軍隊綜合部門之間應加強協商對話,統籌考慮軍方戰略需求和地方經濟建設的需要、國防經濟體制和國民經濟體制的對接、國防動員和經濟布局的相互影響、國防支出和其他公共支出的相互擠壓和溢出效應、國防政策和國家經濟政策之間的協調等因素,確保國防建設和經濟發展同步考慮、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和協調發展,降低裝備社會化保障在戰略制定、理解、執行方面的風險。
在社會化保障條件下,對于網絡型組織結構這一管理組織形式,企業在建設之初要對各單元及各員工的工作角色進行定位,方便兩者之間的協商與溝通。在組織結構方面,為加強虛擬網絡型組織結構的信息共享,快速解決組織建設早期經常出現的突發性沖突,適應早期交流較少的情況,企業應盡量采用層次型的組織結構規劃。在任務分解方面,企業要積極運用談判和招標形式,科學協調網絡性組織機構內部各個利益單元的優勢,實現組織效益的整體最佳。在任務執行方面,企業要積極運用規劃約束、進度管理等方法,有效監督任務執行。
在社會化保障條件下,武器裝備保障體系中戰場風險的主要誘因是國防動員建設的問題,因此,在體系建設之初,各單位要嚴格落實潛力調查制度,積極統籌完善數據庫建設,理清資源底數和部隊作戰需求,確保戰時對“有什么”“怎么用”等問題心中有數,在體系建設時,要注重基礎設施和重要領域對國防的搭載功能,依托現代物流等產業的建設發展,加強保障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民用單元的平戰轉換能力,降低社會化保障條件下武器裝備保障的戰場風險。
在社會化保障條件下,武器裝備保障體系中資源風險的主要誘因是對民用單元資質審查的不嚴格和競爭機制的不完善。因此,在體系建設初期,各個單位應該健全監督制度,聯合各個業務單元,以社會化保障條件下管理部門監督為內線,以地方服務商、部隊用戶監督為外線,對企業的資質實施客觀動態監督,確保進入保障體系的民用單元資質過硬、資源風險較低。在競爭機制方面,要積極通過自由公開透明的雙向選擇,促使有資質的企業得到鍛煉,增強企業自我完善的積極性,降低資源風險。
在社會化保障條件下,武器裝備保障體系中法規風險的主要誘因是法規體系不健全問題。當前,我國在武器裝備保障方面的相關法律法規數量少、覆蓋面窄,難以全面且有效地規范社會化保障條件下體制內各單位的行為,導致企業變相投機現象時有發生。因此,在體系建設初期,有關法律部門要積極探索建設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把社會化保障條件下的基本原則上升為國家意志,積極把平時承擔的合同管理轉換為以法律和行政手段為主的強制性管理機制,增強企業守法意識,降低法規風險。
當前,我國處于社會化保障條件下武器裝備保障體系建設的早期階段,尚有較多涉及各單元內部和單元之間的深層次風險誘因需要注意,本文在對武器裝備社會化保障要素進行理論分析的基礎上,結合調查統計結果,利用因子分析法對體系風險要素展開研究,并提出風險防控的意見,以期為社會化保障條件下武器裝備保障體系建設提供具有價值的指導性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