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琴 卞學華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指出:主題為語言學習提供主題范圍或主題語境,學生對主題意義的探究應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最重要內容,直接影響學生語篇理解的程度、思維發展的水平和語言學習的成效;英語教學要在主題意義引領下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學習活動落實核心素養。
在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讀寫結合教學中,學生通過同一主題下的文本閱讀,體驗和感受主題內涵,積累同一主題的詞匯和語料,將已有知識結構、生活經歷和閱讀信息結合起來建立新的情景模式,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遷移應用完成寫作任務。筆者以一節美文讀寫課為例,探討教師應如何基于文本主題,通過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深刻解讀主題意義,理解、內化和運用語言,提升思維品質,最終實現語言、內容、思維和技能的整合發展。
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教學要從不同側面,圍繞學生感興趣且能引起學生思考的共同主題展開,以便學生有機會接觸到該主題不同層次的豐富的語言現象和語料。[1]圍繞“愛”這一主題,教師選擇了兩篇課外經典美文作為本節課的閱讀文本——《Love Is Just a Thread》(http://m.ruiwen.com/wenxue/shici/439655.html)。呈現了父母之間無所不在的卻湮沒于生活瑣碎、似乎并不為人所見的愛,這種愛平淡而溫馨,歷久而彌堅。《The Remembrance of Lilacs》(http://www.kekenet.com/read/201206/187877.shtml) 講 述 的是女主人公因思念母親而尋找紫丁香,最后將采集的花束送給養老院里的老人,用行動給孩子詮釋“愛是分享”的理念。這兩個閱讀語篇文字平實,筆觸細膩,情感真摯而意蘊深遠。教師以問題鏈為引領,通過不同層級活動的設計,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小中見大”“淺中見深”,分析簡單的文字中折射出的人物情感,領悟平淡的敘述中蘊含的深刻內涵,鑒賞文本作者匠心獨具的遣詞造句,并在后續的討論和寫作中遷移應用,實現主題意義的解讀、升華和內化。本課時教學內容結構如圖1 所示。
教師在導入環節中首先提出“Love”這一主題,要求學生說出與之相關的詞匯,激活學生的主題背景知識。學生給出了諸如care,harmony, companionship, respect, patience,understanding,warmth 等詞。接著,教師引出第一篇閱讀文本,要求學生根據標題進行預測:What may the author mean by saying“Love is just a thread”?學生對內容的預測精彩紛呈:Love is weak,and if not taken good care of,it will break easily. /Love is endless,going through all our lives./Love is like a thread that can keep all of us connected....
在學生預測的基礎上,教師呈現了一幅手工縫制的被子的圖片,讓學生了解有針腳的被子中的“thread”是什么,直觀的畫面激發起學生閱讀文本、驗證預測的欲望。
在閱讀故事類文本時,教師要設計有層級的學習活動或問題,引導學生跨越故事的表層含義,實現對文本內涵的深層次理解。[2]在這篇美文中,父母之間的“愛”是一條明線,作者對“愛”的理解和情感變化則是一條暗線,作者經歷了從最初“懷疑”(doubtful)父母之間是否有愛,到“困惑”(puzzled)于母親對“愛就是一條線”的解釋,到最后“理解”(understanding)愛究竟是什么的情感變化過程。基于明線,教師設計快速閱讀活動幫助學生獲取文章的主旨大意和內容框架,通過細讀活動引領學生梳理和分析與主題相關的信息,實現對主題意義的深度探究;圍繞暗線,教師啟發學生解析文本結構,體會作者如何將這種情感變化貫穿于“瑣碎”的敘述中,仿佛一根“線”串起了所有的“珍珠”,使文章成為一個有溫度、有深度、有高度的整體。在這個過程中,文本的內涵得到進一步挖掘,“愛”的主題意義得到凸顯。
1.快速閱讀,提取信息。
教師要求學生快速瀏覽文本,并回答問題:①Why does the writer doubt whether there is love between her parents?②What did Mother mean by saying“Love is just a thread”?③Why didn’t Father recover as early as the doctor had expected?
2.細節閱讀,深度解析。
教師要求學生細讀文本并回答以下問題:①Why do you think the mother didn’t answer he author’s question immediately?②Why did both the parents look pale when they returned home from hospital? ③ Why did the writer describe the beauty of the country road where her parents walked?
3.分析結構,發掘內涵。
教師要求學生再讀文本,把握作者的情感變化。In this essay,“I”experienced the changes n feelings. Please 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try o find how“I”felt according to the clues.
4.賞析品鑒,深化主題。
對構成語篇思想內容上的詞語和句子要在閱讀中賞析,這樣理解才能得到升華,才能欣賞、評價作者的真實創作意境。[3]在這篇文字淺顯的故事中,作者對人物的動作、表情、語言的描寫都非常細膩,教師要求學生找出他們喜歡的句子或段落進行同伴分享并闡述自己的理解。Try to find the sentences that impress you most and share them with you partners and explain why.
多數學生分享了“母親”的話:Look at this hread. Sometimes it appears,but most of it disappears in the quilt. The thread really makes he quilt strong and durable. If life is a quilt,hen love should be a thread. It can hardly be een anywhere or anytime,but it’s really there.Love is inside.在這段話中,稀松平常的物件,信手拈來的比喻,卻蘊含著關于愛最好的詮釋:生活平淡瑣碎,愛深藏其中,讓我們的生活溫馨而恒久。作者對父母散步時的一段景物描寫也引起學生共鳴(因版面所限,略)。
通過這樣的分享與交流,學生賞析了作者用詞之精妙,描寫之細膩,謀篇之用心,立意之深遠,不僅領悟了主題意義,也明白了作者是如何凸顯主題意義的。
在主題閱讀過程中,學生與同一主題的多篇文本互動,這不僅有助于他們多層次、多角度地理解主題意義,而且為后續的寫作提供了詞匯、語法、結構、修辭等多種鋪墊。
在引導學生解讀第二篇美文《The Remembrance of Lilacs》時,教師采用了“解析結構—梳理語篇—賞析文本”的路徑實現對主題意義的探究。解析結構有助于學生快速地把握文本的主線,用分層設問的方式梳理語篇能幫助學生在獲取表層信息的基礎上挖掘文本內涵,并在文本賞析中升華“愛是分享”這一主題。在此過程中,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從淺表走向深入,思維也從低階走向高階。
1.解析結構,把握主旨。
Scan the passage and try to complete the form to learn about the structure.

表1
2.梳理語篇,解讀文意。
學生細讀文本后回答:①Why did the woman feel blue on Mother’s Day?②How did the woman feel when they found the lilacs?③Why did the woman donate the lilacs to an old woman she didn’t know?④Why was the woman in no hurry when picking lilacs?⑤What do lilacs symbolize in this passage?
3.賞析文本,升華主題。
Read the essay again and try to find the sentences showing the deep love of the woman for her parents.
(四)遷移應用,創新表達內化主題意義
在主題閱讀環節中,教師通過層級性的活動設計,引領學生進行語篇閱讀和分析,使他們深刻體會到愛的無所不在、愛的無關形式、愛的無私分享、愛的跨越時空。學生得到高質量的輸入后,他們基于同一主題的創造性表達也就成為可能。
為了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教師首先安排了一個討論環節,包括兩個話題:①According to the two essays,love is the fragrance of lilacs,love is just a thread. What else can you think of to symbolize love?②Love is always around us,but sometimes,we may ignore it. Can you think of some occasions when true love does exist but remains invisible?
這兩個問題既是閱讀環節的總結和延伸,也是對其后寫作環節的承接和鋪墊。討論中,學生充分應用他們在閱讀中的有效輸入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在交流中進行思維的發散和碰撞。
最后,教師要求學生根據文本內容和小組討論的結果進行寫作,內容包括:Your understanding of love. Sharing a story of love.
基于文本主題意義進行拓展性的討論和寫作,有利于學生與閱讀文本進行更深層次的互動,這種互動讓文本主題意義得到進一步內化,學生的情感得到熏陶,思維層次得到提升,寫作能力也得到發展。
輸入與輸出是語言習得中不可分割的兩個重要環節,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讀寫結合教學就是將這兩個重要環節完美融合的有益實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以主題中軸統合教學活動。開展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讀寫結合教學,教師應以語篇為基本學習材料,以語篇主題為中軸,以意義探究統攬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學生通過同一主題的文本閱讀,對主題內涵形成了一定的體驗與感受。由于在閱讀中獲得了充分的輸入,積累了關于主題的素材和語料,學生寫作時就能有本可源,有據可依,有感而發,有情而抒,達到以閱讀促進寫作、以寫作內化閱讀、讀與寫的素養共同提高的效果。
2.以問題鏈引領探究過程。問題是引發學生思考的“腳手架”,有效的問題設計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從而達到對文本主題的深度理解。在本節課中,教師以“問題鏈”逐步推進閱讀活動,學生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合作探究方式逐層展開意義探究,表達對文本內容、思想、觀點的理解、思考與評判,并形成圍繞主題意義的知識、思維與觀念。[4]
3.以有意義的輸出為目標指向。緊扣閱讀話題進行寫作任務的設計,能夠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支架或鋪墊。在輸入環節,教師應設計各種活動幫助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梳理、加工和吸納并整合成新的能力;在輸出環節,教師應緊扣主題意義設計活動,幫助學生深化主題理解、鞏固所學語言并運用語言做事。本節課上,教師在導入環節提出“愛”的主題,讓學生聯想與“愛”相關的詞匯;在閱讀環節設計多種活動幫助學生深度地理解文本主題意義;在賞析環節讓學生評鑒作者的寫作手法和精彩語段,探究其如何服務于主題意義的表達;在討論環節圍繞主題再次發散學生的思維。所有的這些活動設計都指向最終有意義的輸出,為學生的寫作做好了語言、結構、情感、意義、思維等多維的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