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小平,樊 剛,喬懿麟,邊海清
(1.陜西澄城董東煤業有限責任公司,陜西 渭南 715200;2.陜西煤業化工技術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陜西 西安 710065)
沿空留巷作為無礦柱巷道,不存在礦柱及礦柱下方集中應力狀況,傳統沿空留巷由于存在巷旁充填體,其通過應力傳遞依舊存在充填體下方礦體應力集中現象。切頂沿空留巷是通過對采空區側巷道上方頂板進行切斷,讓采空區頂板自行垮落,整體下沉,并起到卸壓作用。本文通過數值模擬的方法,對比分析寬礦柱、窄礦柱、切頂沿空留巷的受力情況,確定切頂沿空留巷的卸壓作用。
以董東礦礦50107工作面為研究對象,該工作面總體位于DD2號簸萁向斜構造區,工作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礦層傾向變化較大,傾角在3°~6°。
50107工作面傾斜長度為117m,走向長度為224m。回采層是5號礦層,礦層厚2.6m~5.0m,平均厚3.4m,屬較穩定礦層,一般含夾矸一至二層,下矸較穩定,厚0.2m~0.6m,夾矸多為炭質泥巖及砂質泥巖,在5號礦層與K4之間,厚0.1m~0.3m。
模擬采用FLAC3D軟件,建立模型如圖1所示,由Generate命令生成,尺寸為長(X)×寬(Y)×高(Z)=350m×20m×52m。

圖1 數值模擬模型
根據現有工作面礦柱的調研,工作面之間寬礦柱留設25m,由圖2、圖3可知,礦柱所受垂直應力呈現“雙峰”狀態,距離采空區側礦柱的集中應力明顯大于巷道側的集中應力。
左側最大集中應力為38.3MPa,集中系數為3.83。右側最大集中應力為21.5MPa,集中系數為2.15。左側集中應力系數為右側的1.78倍。
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是由于工作面回采和巷道開挖的應力擾動,造成應力疊加。

圖2 寬礦柱垂直應力云圖

圖3 寬礦柱下垂直應力曲線圖
研究窄礦柱的受力情況,工作面之間窄礦柱留設5m,由圖4、圖5可知,礦柱所受垂直應力由寬礦柱的“雙峰”狀態轉化為“單峰”狀態,集中應力出現在礦柱的中部,最大集中應力為52.53MPa,集中系數為5.25,為寬礦柱集中系數的1.37倍。由此可知,窄礦柱的集中應力明顯大于寬礦柱的集中應力。

圖4 窄礦柱垂直應力云圖

圖5 窄礦柱垂直應力曲線圖
研究沿空留巷切頂前后圍巖受力情況,垂直應力最大值出現在巷道右側4m范圍內,最大集中應力分別為28.4MPa、21.3MPa,集中系數分別為2.84、2.13。對比分析窄礦柱、寬礦柱受力情況,沿空留巷整體表現為應力減小,且切頂沿空留巷的卸壓效果更明顯,更有利于維護圍巖穩定。

圖6 窄礦柱二次采動塑性區

圖7 寬礦柱二次采動塑性區

圖8 切頂沿空留巷一次采動塑性區
通過數值模擬計算,圖6為窄礦柱二次采動塑性區,窄礦柱二次采動底板塑性區最大深度為14m,由于計算過程中窄礦柱失穩破壞,未將頂板壓力完全傳遞到底板,因此在此類情況下,高強度窄礦柱所導致底板破壞深度遠大于14m。
圖7為寬礦柱二次采動塑性區,寬礦柱二次采動底板塑性區最大深度為16.5m,由于礦柱底下產生集中應力,因此其底板破壞深度大于工作面下方底板破壞深度。
圖8為切頂沿空留巷一次采動塑性區,切頂沿空留巷一次采動塑性區最大深度為10.5m。由圖可知,由于切頂效應,底板整體破壞深度比較均勻。
對比分析圖6、圖7、圖8可知,切頂沿空留巷整體卸壓效果比較明顯,最大破壞深度相對較小。
(1)對比分析窄礦柱、寬礦柱、沿空留巷圍巖受力情況,表明切頂沿空留巷卸壓效果比較明顯,有利于圍巖控制。
(2)對比分析窄礦柱、寬礦柱、沿空留巷圍巖塑性區,通過底板破壞深度比較,表明切頂沿空留巷卸壓效果明顯,有利于減小底板破壞深度。
(3)切頂沿空留巷有很好的卸壓效果,有利于巷道圍巖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