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充
(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四地質礦產勘查院,甘肅 酒泉 735000)
為實現礦山開采的可持續發展,綠色礦山建設成為實現這一戰略的重要環節。現階段我國綠色礦山概念從只進行環境保護轉變為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綠色礦山建設理念是以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以達到礦產資源可持續開采的最終目標,為此我們將這一理念貫穿于整個能源開采全過程中,充分體現了人類的生產生活對能源的珍惜對大自然的尊重。綠色礦山建設促使礦區周邊居民生活與生態環境保護處于一個和諧發展的狀態。
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的開展,不可避免會對礦區周邊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破壞,如廢水、廢渣、廢氣、噪聲等,所以為了確保礦山水工環勘查工作能夠順利進行,要將綠色礦山建設理念貫穿于勘查工作中,最大程度降低水工環地質勘查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的專家指出,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因能源大規模開采占用了部分土地資源,導致一些地區的礦山地質災害頻發。
在井下水文較為豐富地區,進行采礦時要強制抽排地下水確保安全開采。礦山作為我國礦業發展的對象,必須要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要實現綠色礦山建設,要加強對礦山綠色改革的力度,在充分調查礦區水工環地質資料的基礎上,認識到我國綠色礦山建設存在的一些問題,制定一個科學合理的方案。例如在地質資料采集工作中,根據不同礦山具體情況采用科學方法,礦山水工環地質勘查前資料收集主要包括的內容有區域水工環地質測繪、靜止水位觀測[1]、抽水實驗、水文地質觀測、坑道水文地質資料的編錄與取樣分析等。在礦區水工環地質勘查中采用1:50000~1:10000比例尺,評價范圍[2]包括綠色礦山建設所需要的完整補、徑、排在內的水文地質單元。測繪范圍包括礦山周圍的地質環境、重要地質體、接觸帶、斷層帶、夾層等數據進行觀察與記錄,做好礦山轉型的準備工作,為綠色礦山建設提供可參考的數據依據[2]。
綠色礦山建設與資源的綜合利用、節能減排、技術創新、土地復墾、環境保護、地質勘查技術等密切相關,在進行地質勘查工作時,為了減少掘進對礦山周邊土地的占用,多采用地質鉆探技術,主要勘探線使用坑探,在垂直方向的鉆孔應用較普遍,該勘探方式可降低礦山開采成本,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為綠色礦山建設起到積極促進作用[3]。
水工環勘探過程中會產生的廢石含有鉛、汞、砷等有害元素,為了減少大量廢石的產生,一些地區礦山對廢石進行循環利用,但這種方法對污染的治理效果不一定達標,最佳的方式還是零排放或者減排[4]。
進行水工環勘探工作時,經常遇到礦床的深邊部規模變薄、變小,若進行加密坑探控制,爆破產生的濃煙對環境造成污染,直接采用探采結合技術,既能探明井下水工環地質情況,又起到節能減排的效果。
為保證此次設計的綠色礦山建設背景下礦區水工環地質勘查技術具備實際應用意義,進行實驗,并將傳統的技術與此次設計技術進行對比。
并為了保證實驗的嚴謹性,將傳統技術與此次設計技術的勘查準確性對比,對比兩種方法的勘查準確性。實驗對比結果如下圖所示。

圖1 實驗結果對比
分析上圖可知,此次設計的綠色礦山建設背景下礦區水工環地質勘查技術在勘查中,勘查準確度較高,實驗中,分別對5處位置進行了勘查,在這5次勘查上,勘查準確度都較高。
而傳統的勘查技術在這5次勘查時,勘查準確度較低,不能有效對相關物質定位,通過對比可知,傳統技術比此次設計的礦區水工環地質勘查技術勘查準確度高,可解決傳統技術勘查準確度低的問題,滿足實際應用。
傳統的水工環地質勘查技術在勘查過程中,勘查準確度較低,對某一特定的地質條件不能有效解析,為此設計一種基于綠色礦山建設的礦區水工環地質勘查技術,并通過實驗驗證了此次設計的技術的有效性。通過此次設計的方法能夠滿足實際的地質勘查需求,并能夠將勘探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得到良好的研究與解決,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推動礦山開采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