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鳳軍,常軍英,孟潔,張鑫,魏芯芯,楊利超
(邯鄲市中醫院,河北 邯鄲)
原發性肝癌(以下簡稱肝癌)是我國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具有起病隱匿、發病迅速、死亡率高等特點。國家癌癥中心對2012 年惡性腫瘤登記資料進行分析估計:我國肝細胞癌發病率第3,死亡率第2。肝癌目前尚無有效手段,早期可以采用手術治療,待診斷明確往往已發展至中晚期,失去最佳治療時機,中醫中藥在抗腫瘤、降低西藥毒副作用、提高生活質量等方面有一定的優勢。本研究采用“吳氏”三甲散加減聯合索拉非尼治療中晚期肝癌患者,取得較好療效。
收集邯鄲市中醫院2015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共60 例,男35 例,女25 例;年齡31-77 歲。隨機分為治療組(三甲散聯合索拉非尼)30 例,對照組(單藥索拉非尼)30 例。
診斷參照2011 年中國衛生部發布的《原發性肝癌診療規范》標準[1]。TNM 分期采用2010 年國際抗癌聯盟/ 美國癌癥聯合委員會UICC/AJCCTNM 分期標準。
(1)年齡18-80 歲;(2)符合原發性肝癌,臨床分期為III期、IV 期;(3)生存期≥2 個月;(4)KPS 評分≥60 分;(5)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繼發性肝癌患者;(2)合并有心、腦、腎、呼吸、血液等嚴重疾病者;(3)患有精神疾患,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CCMD-3)標準;(4)2 個月內參與其他受試試驗者;(5)研究者認為其他不適合參與研究的情況。
(1)受試期間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導致試驗無法繼續進行者;(2)依從性差者。
兩組同時給予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空腹服用)(Bayer Pharma AG,批準文號:注冊證號H20130137)0.4g 口服,2次/d,每28d 為一周期。治療組加減三甲散(本院自制顆粒,藥物組成:鱉甲、黃芪、當歸、穿山甲、蟅蟲、僵蠶、桃仁、柴胡)10g 口服,3 次/d,每28d 為一周期。
觀察兩組入組患者治療前后谷丙轉氨酶(ALT)、總膽紅素(TBIL)、白蛋白(ALB)、甲胎蛋白(AFP)及腫瘤控制率、生存期、不良反應等。以上實驗室指標均采用日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7600 測定。
參照ECOG(美國東部腫瘤協作組)Karnofsky(卡氏評分,KPS):根據病人能否正常活動、病情、生活自理程度,把病人的健康狀況視為總分100 分,10 分一個等級。得分越高,健康狀況越好,得分越低,健康狀況越差。
實體瘤目標病灶評價參考RECIST 1.1 版:(1)完全緩解(complete remission,CR):所有靶病灶消失,無新病灶出現,且腫瘤標志物正常,至少維持4 周。(2)部分緩解(partial remission,PR):靶病灶最大徑之和減少≥30%,至少維持4周。(3)疾病穩定(stable disease,SD):靶病灶最大徑之和縮小未達PR,或增大未達到進展。(4)疾病進展(progressive disease,PD):靶病灶最大徑之和至少增加≥20%,或出現新病灶。(5)客觀緩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CR+PR。(6)臨床獲益率(clinical benefit rate,CBR)=CR+PR+SD。
所有報告表數據匯總后采用SPSS19.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共納入治療組男17 例,女13 例,平均年齡(59.51±11.22)歲;對 照 組 男18 例,女12 例,平 均 年 齡(59.80±10.58)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肝功能、AFP、KPS 評分等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提示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
如表1 所示。
統計結果顯示,三甲散聯合索拉非尼可提高中晚期患者的臨床獲益率,但并不能提高患者的客觀緩解率。如表2 所示。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5
組別 時間 例數 ALT(U/L) TBIL(umol/L) ALB(g/L) AFP(g/L)治療組 治療前 30 108.26±17.10 62.54±11.36 30.17±3.72 677.94±95.72治療后 30 37.64±10.74△□ 28.63±4.61△* 42.92±3.18△□ 318.11±83.58△□對照組 治療前 30 106.74±19.45 61.81±12.79 31.82±4.37 684.11±94.29治療后 30 63.44±14.07△ 29.34±6.19△ 38.74±3.25△ 416.86±127.93△

表2 兩組腫瘤控制率比較[n(%)]
如表3 所示。

表3 兩組生存期比較[n(%)]
如表4 所示。

表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n(%)]
肝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多分布在東南沿海一帶,主要病因有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黃曲霉毒素和飲水污染等,近年發病率和死亡率仍不斷增加[2],嚴峻的形勢給我國的社會和醫療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中醫古籍雖無“肝癌”之名,但很早則有“黃疸”、“協痛”、“癥瘕”等疾病診療的記載,現代研究表明中醫藥在調節腫瘤微環境[3]、誘導腫瘤細胞凋亡[4]、提高機體免疫力方面[5]具有一定的優勢,配合手術、放化療、靶向治療可起到延長患者生存期、預防腫瘤轉移與復發、減毒增效的作用[6]。本研究采用清代“吳氏”加減三甲散聯合索拉非尼治療中晚期肝癌,取得了良好效果,為中醫院肝癌研究提供了新的診療思路[7]。
加減三甲散聯合索拉非尼對中晚期肝癌具有確切的療效,提高了肝癌的診治率。不僅可降低靶向藥物的毒副作用,更能改善患者的肝功能、縮小腫瘤體積、改善生活質量,進而提高患者的生存期[8]。但本研究仍處于初步探索階段,樣本量較少,肝癌患者臨床病情尚復雜多樣,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