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晨晨 葛恒發 孫 茜 黃子明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院,江蘇淮安 223300)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種創傷如交通事故傷、高處墜落傷等發生率也明顯增加,已與心血管疾病、腫瘤一同成為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三大殺手”,同時它也是45歲以下人群最主要的死亡原因[1]。我國每年死于創傷的人數可達數十萬人,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和經濟損失。因此,為了盡可能地挽救創傷患者,尤其是嚴重創傷患者的生命,必須建立高效的創傷救治體系和救治流程[2]。基于此,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院于2018年3月8日成立創傷中心,結合自身特點,將急診外科、影像科、檢驗科、輸血科和手術麻醉科進行結合,形成了一體化的創傷救治中心,并于同年通過江蘇省衛健委區域級創傷中心的評審。本研究為了分析創傷中心成立對嚴重創傷患者救治效果,根據《基于流程重組建立一體化創傷急救流程》中的相關參考質控指標[3],選取242例嚴重創傷患者進行對比,具體如下。
以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院2018年3月8日創傷中心成立時間為界,將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12例嚴重創傷患者設為對照組,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30例嚴重創傷患者設為觀察組。兩組患者在性別構成比、年齡、創傷嚴重程度(ISS)評分方面的比較見表1,致傷原因比較見表2,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s)
組別 n 男性/女性 年齡(歲) ISS評分(分)觀察組 130 85/45 48.5±16.2 22.7±5.0對照組 112 76/36 50.1±15.6 21.2±4.1 t 0.165 3.501 2.981 P 0.684 0.752 0.812

表2 兩組患者致傷原因比較[例(%)]
對照組:創傷中心成立之前,嚴重創傷患者由120救護車送至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院。經由急診外科醫師接診,并完善相應的影像學檢查與化驗后,請各專科醫師會診。對于需要急診手術的患者辦理住院手續轉入相應專科,進行術前準備后急診手術。對于暫不需要急診手術的患者轉入ICU進行重癥監護治療。
觀察組:創傷中心成立后,120救護車在轉運患者至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院途中即啟動相應預警。根據預警級別,相應的創傷救治團隊醫師提前至急診外科等候患者,同時通知手術室和血庫做好準備。患者到達后即刻進行團隊救治,并完善相關檢查,進行清創止血及液體復蘇治療。對于需要急診手術的患者,在搶救室辦理住院手續并完成術前準備后直送手術室,可有效縮短術前準備時間。術后根據患者的病情轉入ICU或創傷中心病房繼續治療。
①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影像學檢查時間,包括患者從就診至完善全身CT、床邊B超或者X線檢查時間;②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輸血時間,包括從提出輸血申請到護士執行輸血的時間;③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搶救室滯留時間,包括非手術患者入搶救室至離開搶救室時間,手術患者入搶救室至辦理住院行術前準備時間;④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前等待時間,包括手術患者入搶救室至手術開始時間;⑤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ICU住院時間、總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搶救成功率。搶救成功率(%)=創傷后30 d內生還患者數量/總創傷患者數量×100%。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影像學檢查時間、輸血時間、搶救室滯留時間及術前等待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觀察組患者ICU住院及總住院天數均顯著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為93.8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7.50%,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住院費用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近年來,隨著創傷患者數量的不斷增多,人們對創傷救治的醫療需求也不斷提高[4]。各地區相繼建立了自己的創傷中心,為創傷患者,尤其是嚴重創傷患者建立綠色通道,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救治。但是,目前我國尚未形成統一的創傷救治體系,各創傷中心的發展也不均衡,因此,搶救成功率低于發達國家水平[5]。基于此,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院創傷中心成立后,結合自身發展特色,建立了適合自己的創傷救治流程。
表3 兩組患者救治時間比較(±s,h)

表3 兩組患者救治時間比較(±s,h)
組別 影像學檢查時間 輸血時間 搶救室滯留時間 術前等待時間觀察組(n=130) 0.59±0.21 0.63±0.26 1.15±0.39 1.50±0.44對照組(n=112) 0.84±0.37 0.87±0.32 1.69±0.52 2.23±0.59 t 4.174 4.623 8.502 5.965 P 0.032 0.028 0.013 0.020
表4 兩組患者救治質量比較(±s)[例(%)]

表4 兩組患者救治質量比較(±s)[例(%)]
組別 ICU住院時間(d) 住院時間(d) 住院費用(萬元) 搶救成功率觀察組(n=130) 9.7±3.8 22.4±7.5 6.7±2.3 122(93.85)對照組(n=112) 12.3±5.2 27.1±10.4 7.5±3.4 98(87.50)t/χ2 4.823 6.125 3.114 2.932 P 0.029 0.019 0.053 0.040
嚴重創傷的患者往往病情危重且復雜,短期內需要調動大量醫療資源,尤其是創傷早期,更有“黃金一小時”之說[6]。如果在早期給予積極有效的治療,將大大提高嚴重創傷患者的生存率,因此,創傷救治十分講究時效性。相關研究[7]表明,搶救室滯留時間與創傷患者死亡率相關。在120救護車轉運患者來院途中,即啟動相應級別的預警,創傷團隊醫師至創傷中心等待患者,患者到達后由創傷團隊共同救治,同之前由急診外科醫師先行處理,再請相關科室會診比較,由“患者等醫生”轉變為“醫生等患者”,院內救治團隊與院前急救得以有效銜接,形成一體化的救治流程,提高了救治效率。同時,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院創傷中心成立后,為嚴重創傷患者開辟了綠色通道,持綠色通道卡可優先進行影像學檢查,輸血科對嚴重創傷患者實行優先配血,創傷中心工作人員專職送血,減少了救治過程中間環節的等待時間,避免搶救室滯留,使其更快地進入下一步治療。在創傷患者中有極少部分為“無名氏”,既無家屬陪同,也無法繳納費用。于是,創傷中心成立后,對于其中病情危重者實行先檢查、后繳費的制度,免去了以往審批程序。對于需要進行急診手術者,可向醫院總值班報備后即刻進行手術治療,避免了該類患者因欠費或家屬不在場等因素對整個救治過程產生不必要的影響。對于明確需要進行急診手術治療的患者,以往需轉入專科病房完善術前準備,再送手術室。自創傷中心成立后,對于嚴重創傷需行急診手術者,可先電話通知手術室,再準備手術所需的器械及藥品,患者于搶救室完善術前準備,實現“戰線前移”,經談話簽字后直送手術室,避免了患者送往病房再前往手術室的過程,減少了患者的搬動及中間程序,進一步縮短了術前等待時間,將急診與手術室進行有效銜接,以盡早行損傷控制手術,提高了救治成功率[8]。嚴重創傷往往帶來器官損害、休克,即使在早期行損傷控制手術,術后病情也并不平穩,同時面臨著嚴重的感染等并發癥。因此,術后ICU持續監護,進一步行液體復蘇,器官支持治療是保證患者康復的關鍵。本研究結果顯示,自創傷中心成立后,通過優化創傷救治流程,有效縮短了搶救室滯留時間和術前等待時間,使嚴重創傷患者ICU住院時間及總住院時間均較之前有所縮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平均住院費用比較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考慮這與短期內更多的人力與醫療資源投入相關。雖然現代的創傷大多為交通事故、高空墜落等高能量損傷,且救治難度大,病死率較高,但是隨著創傷中心救治效率的提高,其優勢越發明顯,搶救成功率也由87.50%上升至93.85%。表明日后需進一步改善救治流程,完善救治體系,以進一步提高創傷救治質量。
綜上所述,創傷中心的成立可有效縮短嚴重創傷患者的救治時間,提高救治成功率,對于嚴重創傷患者的綜合救治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