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燕王志文李奕霏王新哲
(廣西民族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6)
自2018年6月21日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召開以來,教育部連續出臺一系列改革措施,文件措施之密集、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其中“新時代高教四十條”對專業設置與優化調整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即“深化高校本科專業供給側改革,建立健全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做好存量升級、增量優化、余量消減.結合區域內高校學科專業特色和優勢,加強專業布局頂層設計,及時調整與發展需求不相適應的專業,培育特色優勢專業.”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EB/OL].(2018-09-03)[2020-08-10].http://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可見,本科專業設置與優化調整已成為建設高水平一流本科、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抓手.文章試圖以廣西民族大學的本科專業設置與優化調整為例對民族院校的本科專業優化進行初步探討.
自2012年教育部印發《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教高〔2012〕9號)等文件以來,各民族院校不斷加大專業建設力度,積極發展新興交叉學科專業,優化本科專業布局,逐步形成了多學科相互支撐、相互交融發展的專業格局.
表1是15所民族院校2012-2019年本科專業的設置情況,分析可見,該15所民族院校新增人文社科類本科專業占比56.7%,自然科學類占比43.3%,撤銷本科專業數占比13.4%.其中,廣西民族大學新增人文社科類本科專業占比53%,自然科學類占比47%,撤銷本科專業數占比11.8%.總的來看,廣西民族大學的本科專業設置能遵循教育規律,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符合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對本科人才的需求.在學校發展過程中,其專業設置變化情況與全國各主要民族院校的本科專業設置規律非常相似.

表1 部分民族院校2012-2019年度新增、撤銷本科專業情況Tab.1 Enrollment and withdrawal of undergraduate programs in some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in 2012-2019
廣西民族大學創建于1952 年,1960 年開始開設普通本科專業.經過60 多年的專業發展與建設,學校基本形成了人文社會科學優勢集聚、理工科快速發展、文理交叉滲透的本科專業結構與布局.
從表2可見,以上15所民族院校現有本科專業均覆蓋了法學、教育學、經濟學、文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多個學科門類.其中,廣西民族大學現有本科專業82個,覆蓋了歷史學、法學、教育學、經濟學、文學、理學、工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0個學科門類,本科專業結構與其他民族院校的本科專業設置現狀基本相似,人文社科類的文史哲經管法等專業占比較高.
從表3可見,廣西民族大學現有本科專業中,人文社科類專業有55個,占總專業數的67%;自然科學類專業27個,占總專業數的33%.總體上看,學校本科專業結構與布局基本合理,本科專業結構與學校六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及辦學條件基本相符,符合學校的發展目標及定位,能適應廣西少數民族地區以及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學校大部分專業的就業率基本長期保持在95%以上.

表2 15所民族院校本科專業設置情況一覽表Tab.2 A list of the specialties offered for undergraduates in 15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表3 廣西民族大學本科專業結構布局一覽表Tab.3 A list of the layout of the professional structure of the undergraduate course of the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雖然,學校建設了一批符合區域社會發展需求、具有學校辦學優勢特色的專業學科平臺,并且在服務民族地區發展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但要更好的落實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學科專業設置還需進一步調整優化.尤其是隨著社會逐步由信息化向智能化發展,新工科、新文科、新農科及新醫科的大力發展,學科專業的優化調整更是迫在眉睫,勢在必行.因此,需仔細分析現有專業設置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才能進一步做好優化調整.
目前,廣西民族大學形成了以泰語等13 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為龍頭;以國際經濟與貿易等15 個自治區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化學工程與工藝等8 個自治區級特色專業為中堅;以旅游管理等19個校級特色專業為基礎的優質品牌專業建設梯隊,辦學特色不斷彰顯.總體上看,廣西民族大學專業設置有了顯著發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自擴招以來,學校專業建設發展較快,現有82個本科專業,但專業間發展不平衡.一是新老專業發展不平衡.一些傳統專業的師資、教學條件較好,但學生數量相對較少,專業發展似有萎縮之勢;而一些新建專業雖然前景看好,但師資相對欠缺,發展后勁不足.二是“熱門”專業與“冷門”專業發展不平衡.一些“熱門”專業招生過多,師資嚴重不足;而“冷門”專業“第一志愿率”過低,招生不足,調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高.三是一些新辦專業在師資、教材、課程及實驗室等方面嚴重短缺.
學校在設置新專業時沒有充分考慮自身特色、現有教學資源及師資力量等因素,盲目爭辦熱門專業,使得整個學校專業結構分布不合理,低水平重復建設較為嚴重.新專業設置以后,對部分新設專業的培養目標所需的專業建設力度不夠,各別專業教學質量不高,培養出的學生的社會、市場認可度不高.
民族院校在本科專業的設置和優化調整上應充分考慮民族地區的社會發展需求,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但是當前學校專業結構與經濟發展及其變化不協調,開展專業設置沒有進行充分的社會調研,對同類院校本科專業設置的整體情況了解不夠充分,導致專業重復設置.其次,學校在專業設置時沒有以當前人才市場的反饋信息為依據,未充分考慮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與用人單位缺少溝通,沒有完全明確地方社會對新設專業人才的需求,[1]導致專業設置與地方經濟發展需求不符.
無論從已經變化發展的社會、經濟、科技等環境看,還是從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出發,廣西民族大學現有的學科專業結構距離國家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和廣西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實施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還有待于進一步調整和完善,做出長遠的規劃和布局.
廣西民族大學在2018年初就開啟了本科專業評價與優化調整方面的探索,出臺《廣西民族大學本科專業設置與調整管理辦法》等文件,優化本科專業結構,積極布局“新工科專業”,成立人工智能學院,開設人工智能、智能科學與技術等新興專業,2019年暫停招生17個本科專業,整合教學資源,優化隊伍結構,調整學院專業招生人數,使學校教學運行、專業建設、學科建設等工作開展進入良性化.通過分析廣西民族大學本科專業設置與優化調整的現狀、做法,筆者認為民族院校本科專業可從以下方面優化調整.
學校應主動對接地方經濟社會與行業產業發展需求,全面深入分析學校現有的本科專業的發展態勢,加強頂層設計,明確自身優勢和特色,找準專業改革的突破口.應充分考慮本地區的政策環境、產業經濟發展需求、就業保障條件等多方因素,結合學校的發展定位和專業發展規劃,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與學生創業就業、經費投入、資源配置掛鉤的專業動態調整新機制.同時,建立專業設置委員會或專業評審機構,聘請多方專家參與,有助于高校專業設置滿足社會需求,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學校應對各本科專業歷年的師資力量、招生就業、學科支撐、專業實力和影響力、實踐教學條件等數據進行分析,利用大數據開展專業動態調整,將高校專業預警與退出機制系統化、數據化、智能化,為專業動態調整提供有力的數據依據,從而及時優化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布局,提升專業核心競爭力.
學校專業評價指標體系要以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為導向,不僅要圍繞辦學規模、教學資源條件、師資隊伍、學科專業建設等學校自身辦學條件設置評價指標,更要著眼于區域經濟發展目標、社會需求、同類院校專業設置情況、用人單位反饋情況、社會滿意度等方面設置指標.[2]
專業是高校人才培養的主要載體,是開展教學和科研活動的基本單元,是學校和社會之間最密切的橋梁與紐帶,本科專業設置與結構布局直接關系到學校辦學定位、整體功能的發揮和長遠發展.民族院校本科專業優化調整要主動適應國家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結合學校定位和辦學條件,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EB/OL].(2013-05-23)[2020-08-10].http://www.moe.gov.cn/s78/A08/gjs_left/moe_1034/s3881/201305/t20130523_152287.html借助新時代本科教育教學改革浪潮,對學校的本科專業發展方向做出科學規劃,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文章通過對廣西民族大學與國內各主要民族院校專業設置情況進行比較分析,發現民族院校專業所覆蓋的學科門類較廣,專業建設與發展存在著人文社科類較強,理工科類較弱的特點,學校整體的社會服務能力及學生專業就業質量不高,專業設置整體規劃不夠,新專業建設力度不足,專業建設和發展不平衡等現象普遍存在.廣西民族大學通過近幾年的專業優化調整,暫停和撤銷部分師資力量不足、辦學質量不高、社會競爭力不強、服務社會能力較差的專業,通過整合教學資源、優化隊伍結構,逐步調整本科專業招生,在2020年招生計劃中除部分藝術和小語種專業外,其他專業都按兩個班級及以上規模開展招生,逐步使學校的專業運行、專業建設、學科建設等工作進入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