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淳,劉 凱,柳 林,譚 敏
(1.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廣東省公共安全與災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城市化與地理環境空間模擬重點實驗室,廣東 廣州 510275;2.廣州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公共安全地理信息分析中心,廣東 廣州 510006;3.廣州市城市規劃設計所,廣東 廣州 510030)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居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對公共服務特別是醫療衛生服務也有了更多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1]。衛生資源配置與居民健康和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已成為關系國家和地區公共安全以及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是公共衛生政策制定時需要關注的熱門話題,其公平性是衛生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2]。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衛生資源配置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公平性和效率兩方面,洛倫茲曲線和基尼系數、集中曲線和集中指數、泰爾指數、差別指數等都是研究資源配置公平性的常用方法[3]。近年來,隨著地理信息系統(GIS)的發展,GIS技術在醫療衛生領域的應用研究越來越廣泛,利用GIS的空間分析功能和制圖功能可以更加直觀有效地分析醫療機構的空間布局、空間可達性和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性等問題[4]。綜合利用地理信息技術和統計學方法可以更加全面地研究衛生資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深圳市近年來印發的《深圳市醫療機構設置規劃(2016-2020年)》中提到,深圳市以構建醫療衛生高地、打造健康深圳、建成國家級醫療中心為目標,衛生資源配置是醫療機構規劃的重點,合理配置衛生資源有利于推動醫療機構規劃的深化改革。本文利用引力模型、基尼系數、集中指數和集中曲線對深圳市2016年衛生資源的配置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和評價,以期為政府制定衛生政策提供參考和科學依據。
截至2016年,深圳市共有134家醫院。本研究以深圳市2016年全部醫院為研究對象,各個醫院的級別屬性、位置信息、床位數據和衛生技術人員數據均來源于深圳市醫學信息中心,人口數據和GDP數據來源于深圳市統計年鑒,道路數據來源于道道通導航電子地圖。
1.2.1 引力模型
可達性在地理學中是衡量公共服務設施空間布局是否合理的一個指標,表示一個地點到達另一個地點的容易程度。醫療設施的可達性測算有多種方法,本文選取了引力模型分析深圳市醫療設施的空間可達性。引力模型是借助萬有引力作用來研究空間對象相互作用的經典模型,Hansen首次提出了引力模型[5],隨后多位學者基于供給方和需求方兩方面的因素對傳統引力模型進行改進,形成了現在的改進公式[6]。
引力模型的供給方是全部醫療設施,本研究采用床位數和衛生技術人員數相結合的指標分析其服務能力;需求方是街道單元內的居民。由于傳統引力模型未考慮不同等級醫療設施的規模質量對居民前往不同級別醫院的出行阻抗差異的影響,本研究采用改進引力模型進行分析,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Ai為可達性指數,Mj為供給方的服務能力,i和j分別代表街道i和醫療設施j,m和n分別代表需求方和供給方的總數量,Dij為供給方與需求方的路網距離或出行時間,Pk為街道k的服務需求人口數,β為阻抗系數,取值一般在1~2之間。根據已有資料,將三級醫院、二級醫院以及其他醫院的β取值分別定義為1.0、1.5和2.0[7]。
1.2.2 基尼系數
基尼系數是一個被廣泛應用于公共服務設施公平性評價的常用指標。本文分別計算深圳市各個街道的醫療床位數和衛生技術人員數量按人口總數和行政區劃地理面積分配的基尼系數?;嵯禂到橛?~1之間,越靠近0表示越公平,反之基尼系數越大,表示不公平程度越高。當基尼系數小于0.3時,表示比較公平的狀態,當基尼系數介于0.3~0.4之間時,表示較為合理的狀態;當基尼系數介于0.4~0.6之間時,表示衛生資源配置差距較大,當大于0.6時,表示衛生資源配置有著嚴重的不均衡性[8]。
1.2.3 集中指數和集中曲線
集中指數是世界銀行推薦的用于測評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地區間衛生服務是否公平的重要指標,可用于衡量各地區在不同經濟水平條件下衛生資源配置的公平性情況。集中指數的取值范圍為[-1,1],其絕對值越大表示越不公平。集中曲線離公平線越近表示公平程度越高,位于公平線上方表示衛生資源向經濟水平低的地區傾斜,此時集中指數取值小于0,位于公平性下方則表示衛生資源向經濟水平高的地區傾斜,此時集中指數大于0。按照深圳市各個區的人均GDP從低到高排序后,繪制集中曲線并計算其集中指數,公式如下所示[9]:
式中Xi為按各地人均GDP從低到高排序后的人口累計百分比,Yi為床位數和衛生技術人員數的衛生資源累計百分比。
根據2017年深圳市統計年鑒和深圳市醫學信息中心的相關資料,深圳市2016年共有134家醫院,包含18家三級醫院、25家二級醫院、42家一級醫院和49家其它醫院,其中綜合醫院共有78家。深圳市行政區劃共包含10個區縣,各個區縣的醫療機構數以及衛生資源差異較大,現根據常住人口、地理面積、醫療機構數以及衛生資源的擁有量指標對各區縣的衛生資源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從表1可知,深圳市擁有最多醫療機構的區縣是龍崗區,共有30家醫院,其次是福田區和羅湖區,各有24家醫院;坪山新區、鹽田區、光明新區以及大鵬新區擁有的醫療機構數量都不足5家。為了更合理地評估各個區縣的衛生資源,采用每萬人擁有量和每平方公里擁有量進行評估。綜合來看,福田區擁有最多的衛生資源,每萬人床位數、每萬人衛生技術人員數、每平方千米擁有床位數和衛生技術人員數分別為59.32、89.61、113.25和171.07,各個指標在全部區縣中都高居首位。羅湖區4個指標僅次于福田區,也擁有較多的衛生資源。每萬人床位數和每萬人衛生技術人員數最少的分別是坪山新區和龍華新區,而每平方千米擁有量最少的則是大鵬新區。
以深圳市各個街道為研究單位,基于路網計算各個街道到達深圳市各個醫院的空間可達性。其中,醫院規模用床位數和衛生技術人員數的等權重平均計算值來表示,街道居民點為各個街道的幾何中心點。為描述居民點周圍區域的醫療設施可達性,需對各個街道居民點計算得到的可達性結果進行插值分析,本研究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獲得深圳市全部區域的空間可達性結果[10]。為了更加直觀地顯示各個區域的空間可達性,我們將計算結果分為5個等級,級別越小表示其可達性值越小,級別為5的區域其可達性值最高,如圖1所示。

圖1 深圳市各街道可達性等級分布圖
圖1中可以看出,深圳市各個街道的可達性基本呈現由中心城區向外逐漸遞減的趨勢,可達性等級越高,表示到達醫療機構的容易程度越高,該地區獲取醫療服務更為便捷。福田區、羅湖區的可達性最高,特別是位于福田區和羅湖區交界處的東曉、東門、華強北、南園、南湖、園嶺、桂圓、清水河、筍崗、翠竹和黃貝等街道。南山區、龍崗區南部以及寶安區南部的可達性也相對較好,深圳市西北部和東部的可達性較差??傮w而言,深圳市各區域獲取醫療服務的便捷度差距較大。
將深圳市各個街道每萬人擁有的床位數/衛生技術人員數從小到大排序后,計算深圳市各個街道的醫療床位數/衛生技術人員數按人口總數分配的基尼系數,同理計算床位數和衛生技術人員數按行政區劃地理面積分配的基尼系數。床位數和衛生技術人員數按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數分別為0.62和0.75,按地理面積分布的基尼系數分別為0.81和0.77,4個基尼系數都大于0.6,說明床位數和衛生技術人員數這兩個衛生資源指標按人口分布和地理面積分布時都處于嚴重不公平的狀態,床位數按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數相對較小,公平程度較其他三種情況相對較高。
將深圳市各個區域按人均GDP排序后,計算得到床位數和衛生技術人員數這兩個衛生資源指標的集中指數分別為0.16和0.17,兩者的集中指數均大于0,衛生資源配置的公平性較差。同時繪制床位數和衛生技術人員數量的集中曲線(圖2和圖3),可以發現深圳市醫療機構床位集中曲線和衛生技術人員集中曲線

圖2 2016年床位集中曲線

圖3 2016年衛生技術人員集中曲線
均位于絕對公平線下方,表明床位數和衛生技術人員數的資源配置都更傾向于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
第五次全國衛生服務調查顯示,深圳市居民兩周患病率為27.85%,較上次調查上升5.8個百分點[11]。隨著深圳市的快速發展,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也日漸增加。深圳市2016年共有134家醫院,與北京(713家)、上海(349家)以及廣州(243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特別是三級醫院的數量在一線城市中仍處于較低水平,僅18家。同時醫療機構床位數以及執業醫師、注冊護士的數量也與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存在差距[12],與日益增長的醫療服務需求相比,深圳市衛生資源總量存在不足的現狀。政府應加大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重視新建醫院特別是三級醫院和綜合醫院的規劃,加強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建議,保障居民的日常醫療服務需要。
研究結果顯示深圳市各個街道的可達性基本呈現由中心城區向外逐漸遞減的趨勢,福田區、羅湖區和南山區的醫療可達性較高,獲取醫療服務更為便捷,深圳市西北部和東部的可達性較差,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①與醫療機構布局有關。深圳市醫院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三級醫院主要分布在福田區、羅湖區和南山區,距離所有醫院出行距離越近的地區可達性越高;②與地形高程有關。深圳市東南部地勢較高,路網覆蓋度低,交通不發達,空間可達性較差。偏遠地區居民的醫療需求得不到滿足,易導致“小病拖大病扛”的現象。因此,應合理規劃新建醫院的位置,調整醫院空間布局,優先在醫療服務覆蓋薄弱的區域分配新增醫院,提高醫院服務能力和衛生資源利用效率,保障居民的就醫可達性[13]。
深圳市床位數和衛生技術人員數量按照人口分布和地理面積分布時的基尼系數均大于0.6,均處于嚴重不公平的狀態,且人口分布公平性優于地理分布公平性,這與我國其他省市的相關研究結果基本一致[14]。這一現象主要源于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的不合理,與衛生資源配置指標通??紤]人口而忽略面積有關。利用集中指數進一步研究衛生資源在不同經濟發展水平條件下的傾向性,發現床位數和衛生技術人員數的集中曲線均位于絕對公平線下方,資源配置向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傾斜,深圳市衛生資源配置合理性和公平性有待提高。為了促進資源分布的公平,要強化政府在衛生資源配置中的角色,加大對執業醫生、專業護士和人才的培養以及引進力度,重視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加大在貧困地區的醫療投入[15]。同時,應以需求為導向合理配置衛生資源,綜合考慮人口、地域、經濟發展等多種因素,提升醫療服務的公平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