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璐
居家過日子,越過越平淡。怎么才能給生活添點滋味,增加些新鮮度呢?咱們不妨從廚房入手,花最少的錢,在最大程度上改善生活品質。
我一個人遠離家鄉在北京工作,驅使我第一次下廚房做菜給自己吃的心理動力非常簡單——想吃地道的家鄉飯,但在飯館里卻找不到那記憶中的味道。我打電話給媽媽,請她一步一步指導我做抓飯。哪怕是腌肉的小細節,我也要再三確認:一斤肉放一個洋蔥還是半個?用胡蘿卜腌肉是切絲還是切片?
美食電影《小森林》里有這樣一個片段:女主角市子被一道簡單的炒青菜難住了,自己怎么都做不出小時候吃到的味道和口感。她回想媽媽做菜的過程并沒有什么特殊之處。很久之后她才想起來,媽媽炒青菜不會撕掉菜筋。當她再次嘗試炒青菜,發現不撕掉菜筋的話,其味道、口感終于和記憶中的一致了。可見,家的味道不一定是復雜、費力的,但它一定是獨一無二的。
當兒女們表示要學廚——素炒茄子到底放不放西紅柿?用蒜米爆香還是出鍋時才放蒜末?請“家長們”一定耐心教導。要知道,等到他們給自己的孩子教這道菜時,這些祖傳秘訣至關重要。生活家并不需要淵博的知識,但一定要有對家庭生活的幸福體驗。“復刻”父輩們做菜的味道,既是父輩與子輩間家傳菜譜的傳承,也是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的傳承,更是愛意的傳承。
《禮記·禮運》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追求口腹之欲乃人之本性。 “君子遠庖廚”曾經一度被曲解為男人不進廚房,做飯這件事兒屬于家庭婦女的職責。實際上,好吃、善廚這件事并沒有性別之分。君不見歷代美食書籍多半是男性文人編錄撰寫的。我們可以重讀《山家清供》《飲膳正要》《云林堂飲食制度》《食憲鴻秘》《隨園食單》《調鼎集》《清稗類鈔》等古籍,喚醒這些沉睡在墨香中的美食。
我們除了向古人學,還可以“向”網絡學。對于現代人來說,科技不僅讓做飯這件事兒變得更加便利,也讓吃飯這件事成為互聯網社交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可以通過網絡展示出門旅游體驗的異域美食,以及自己的烹飪心得,也可以在應用程序上學習美食博主的秘方秘訣。當美食不再局限于餐桌,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聰明的生活家可以在嗅覺、味覺之外更加多元地享受到美食的美好,釋放壓力、結交朋友。
給廚房添點可以吃的綠意,也是生活家的好選擇。想必不少熱愛生活的讀者早已嘗試過傳統中式水培,如蒜苗、蘿卜頭、白菜頭等。若是膩了,還可以試試食物盆栽。
生紅薯若是發芽了,可以用來做紅薯盆栽。您要是心急想看綠意,可以催芽:找根芽眼較多的紅薯,套個塑料袋,稍噴點水,扎上袋子,用牙簽扎幾個眼兒透氣防止發霉,將其放在溫暖、陰暗處。等紅薯的新芽稍大些,在大碗中放入1/3清水,放入紅薯,不幾天便出綠葉。注意,一定要把發芽的那部分朝上,另一端遇水后自己會長出根來。如果紅薯周身都長出了新芽,不妨找個盆,把它放倒“躺著養”。“躺養”的方法同樣適用于鐵棍山藥。紅薯葉、山藥葉炒菜、做湯味道都不錯。
玉米棒盆栽的觀賞性更強。選干燥的玉米棒,在淺盆里鋪些石子,將玉米棒平放,加水到玉米1/3高度,放在光線好的地方,三五天便能看到玉米粒縫隙里的點點綠意,15天就能收獲小盆栽。記得勤換水,嚴格控制水量,否則食材被泡爛了會散發出難聞的臭味。
生活家的終極考試是一場十人以上的主題家宴。家宴的每個環節都相當耗費精力。除了美食本身,還要圍繞主題內容準備合適的餐具、桌布、桌花乃至桌卡。家中也要按照主題風格布置一番。更講究的人還要提前制作邀請函,準備伴手禮讓賓客帶回家,讓家宴有始有終。聰明的生活家會借助合適的家電讓家宴省力又有面兒,騰出時間精力和賓客交流。
蒸烤箱集合了蒸箱、烤箱、空氣炸鍋和發酵機的功能,可謂一機多能。宴會前一晚,腌一只整雞或一大條魚,放入冰箱冷藏入味。在蒸烤箱里發酵一盆酸奶,作為賓客的餐后零食。賓客入場時,用空氣炸鍋功能快速做一大份薯條當餐前小食。緊接著,可以用蒸烤箱做烤雞或者烤魚。只需四五十分鐘,這道主菜便色香味形俱佳。若是家中電飯煲容量有限,還能用蒸烤箱燜多人份的米飯,不怕客人多不夠吃。
很多成年人不愿輕易嘗試新食物、新做法,往往是因為自己小時候沒有接觸過。等到為人父母時,給孩子的食物,往往選擇自己小時候曾經吃過的。心理學家鐵欽納(Edward B. Titchener)認為:人們看到熟悉的事物會出現“如沐春風”的感覺。熟悉的食物讓人獲得安全感,我們偏好熟悉的食物是非常正常的。但如此往復循環,被納入自己食譜的新食材會越來越少,而單一難免會產生乏味感。不少朋友人到中年會覺得不知道吃什么,吃什么都沒意思,就是這個原因。
心理學對熟悉定律深入研究發現:新鮮事物在同一個人面前頻繁出現,重復曝光,人們就會對其產生偏愛和喜愛。簡單來說,即便是您不熟悉的食材,看到的次數多了,多吃幾次,也會漸漸喜歡上。喜新無需厭舊,這個增加新鮮感的方法還不錯吧?
世上百味嘗不盡,人間百態看不足。愿人人都能成為生活家,永遠對生活保持新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