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

它曾因生態環境的惡化幾近滅絕,又因生態環境的改善得以重生。它是傳說中的吉祥之鳥,也是秦嶺山中的“四寶”之一。它就是被譽為“東方寶石”的稀世珍禽——朱鹮。陜西是朱鹮的“原鄉”,美麗的秦嶺是朱鹮繁衍生息的理想家園。
朱鹮是一種稀有的美麗鳥類。在歷史的長河中,她是古老的“鳥仙”??茖W家從油頁巖中發現的鹮類化石推測出:鹮科鳥類生活在距今6 000萬年前的始新世。朱鹮在古代被稱為朱鷺、紅朱鷺,屬鸛形目鹮科,為東亞特有種。一般情況下,朱鹮通體呈白色,頭、羽冠、背和兩翅及尾綴有粉紅色,翅下和尾下亦綴有粉紅色,飛翔時極明顯可見。紅白兩色的朱鹮在蔥郁的林間掠過時非常悅目。繁殖時期,朱鹮會用喙不斷啄取從頸部肌肉中分泌的灰色素,涂抹到頭部、頸部、上背和兩翅羽毛上,使其變成灰黑色。羽色的轉變是朱鹮求偶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環,無論是雌性朱鹮還是雄性朱鹮,其羽毛都會轉變成黑色,以此來吸引對方。朱鹮在選擇配偶時十分謹慎,除了變換羽色之外,還會用嘴叼著樹枝在對方面前不停地晃動,以此展示自己的能力。
朱鹮的美學價值自古以來就是文學、詩歌和自由想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不僅是因為朱鹮神態優雅,體形端莊,更是由于其對“愛情”的忠貞。朱鹮實行“一夫一妻制”,雌雄配對后就不再更換伴侶了。朱鹮一旦配對以后,如一方因為某些原因失蹤或死亡,存活下來的另一方不再配對,永遠是孤獨的鳥,因此人們又將朱鹮稱為“愛情鳥”。朱鹮還很“戀家”,一對朱鹮在一處營巢之后,雌雄雙方只要沒有發生意外,之后每年都會回到這個營巢地,修繕“舊房子”,繼續繁殖。
朱鹮對棲息環境十分挑剔,被稱為“會看風水的鳥”——哪里環境好,它的家就安在哪兒。朱鹮棲息于海拔1 200~1 400米的疏林地帶,在高大的樹木上休息及夜宿。在俄羅斯東部、朝鮮、日本北方繁殖的種群,秋季多要遷到日本南部和中國黃河以南至長江下游、福建、臺灣、海南島越冬,也有部分留在朝鮮越冬。在中國和日本南部繁殖的種群,通常不遷徙,為留鳥。分布于中國陜西洋縣的種群亦不遷徙,繁殖期后向四周游蕩。朱鹮每年4~5月開始筑巢,一年繁殖一窩,壽命最長的記錄為37年。朱鹮會在棲息地附近的溪流、沼澤及稻田內涉水漫步覓食小魚、蟹、蛙、螺等水生動物,兼食昆蟲。它們的棲息地有三個不可或缺的條件:第一必須有水田、河流等供其覓食;第二必須有高大的樹木供其筑巢;第三必須有人家,和其比鄰而居。
20世紀中葉以前,朱鹮曾廣泛分布于中國、日本、朝鮮半島和西伯利亞等地。然而,由于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的破壞,朱鹮瀕臨滅絕。從尋找到發現再到拯救、壯大,朱鹮的“復活”經歷就像一個傳奇,昭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相處之道。
1981年,在全世界野生朱鹮瀕臨滅絕之際,我國科學家在秦嶺深處的洋縣發現了世界僅存的7只野生朱鹮。三十多年過去了,雖然朱鹮保護歷經坎坷,但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目前,世界上共有3 000余只朱鹮,均是陜西朱鹮的后代。陜西對朱鹮的拯救保護被國際組織譽為“世界拯救瀕危物種的成功典范”。
秦嶺是世界野生朱鹮最后的庇護地。從政府到民間,從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到設立鄉村朱鹮保護站、救護飼養中心;從禁止開礦、狩獵、伐木,禁用化肥農藥,到給每一只朱鹮佩戴腳環以準確跟蹤;從引導農民保留天然濕地、冬水田方便朱鹮覓食,到科技人員在食物匱乏季向水田投放泥鰍、小魚,這一系列舉措使得朱鹮種群不斷擴大,有了“幸福生活”。
秦嶺生態環境的日益改善,為朱鹮營造了一個適合生活的家園,它們在這里成功繁殖、孕育后代,擺脫瀕危。當初的洋縣,現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野生朱鹮種群基地。30多年間,朱鹮從7只繁衍到2 000多只,人工種群數量超過1 000只。如今,在洋縣村民房前屋后的水田旁、樹叢中,朱鹮成群結隊、嬉戲相伴、與人和諧共處,其情其景,溫暖動人。
2016年,上海歌舞團的經典舞劇《朱鹮》以朱鹮這一珍禽為表現對象,通過動人的故事和唯美的視覺呈現,講述朱鹮與人類的關系。2017年,舞劇《朱鹮》在日本演出近百場,觀眾達15萬人次,成為中日民間文化交流的使者。2019年6月,在日本大阪,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陜西省人民對外友好協會、陜西省林業局、漢中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了“友好之輪 和美世界——朱鹮文化展”。這是首次在日本舉辦的朱鹮文化展。朱鹮的保護促進了世界對中國的了解,因此,朱鹮又被世人譽為“政治之鳥”和“外交使者”,架起了中國人民對外友好交流的橋梁。2019年7月11日,中國陜西省漢中市、韓國慶尚南道昌寧郡、日本新潟縣佐渡市地方政府以及中日韓三國合作秘書處在首爾簽署合作備忘錄,決定積極推動朱鹮相關合作,使其成為一個可持續和機制化的三邊合作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