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媽媽們在餐桌上常常念叨:“三餐不過飽,沒病活到老。”這話看似簡單,卻非常有道理。現在,我們早已告別了拿“票”買糧的時代。在吃這件事上,很多中老年人面臨的問題是“有病不敢吃”,年輕人永遠也沒有答案的問題是“今天吃什么”。即便如此,很多人在吃完飯后都會有這樣的感覺:我怎么又吃撐了?感受著胃里的飽脹,人們的第一反應是:完了,又要發胖。如果吃撐的危害僅僅是發胖,那反倒不用太擔心。事實上,吃太飽帶來的問題遠不止體重的變化,還會增加不少慢性病的發病風險。
在考慮吃太飽帶來的負面影響之前,我們不妨自問一下,為什么在這個食物供應如此充足的年代,我們卻還是經常會像患有“食物囤積癥”一樣吃得過飽?對于這個問題,我嘗試著思考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方便的食物獲取途徑
現如今,每幢辦公樓附近都有不少便利店,每個小區里也有不止一家超市。哪怕你因為工作繁忙或者不想出門購買食物,手機里也有很多應用軟件能提供即時送餐上門的服務。這些應用軟件收取的配送費相當低廉,送達速度也令人驚嘆。這樣一來,當人們腦海中浮現出想吃點什么的念頭時,幾乎可以立刻實現。
2.隨處可見的美食誘惑
手機、電視、公交、地鐵上隨處可見的移動屏幕,播放的廣告中有一多半都是關于食物的。“明星”“紅人”沉溺于食物的滿足表情和他們纖細的身材、光滑的皮膚,讓人恍惚間以為就算放肆吃這些食物,也不會引起體重增加和其他方面的問題。此外,商家有層出不窮的產品營銷手段:買一送一、第二件半價、套餐、團購、贈券、免費品嘗等。看了這些廣告,會讓人萌生“不嘗嘗就吃虧了”的念頭。
3.社交效應的進食行為
除了解除饑餓、品嘗美味之外,人們有很多時候會出于社交需求吃下很多東西。比如,現在不少公司都提供下午茶。下午茶時光被職場人認為是建立職場人際關系、了解公司最新動向的良好時機。除此之外,同學聚會、公事應酬等場合也類似。此時,“吃東西”承載了更多的社交功能,人們往往很難做到嚴格控制,經常會一不小心吃多。
4.“一不留神”的過量進食
現代人習慣了邊看手機邊吃飯,很少有人能做到在吃飯時一心一意咀嚼,感受食物的味道,這些外界刺激很容易分散我們的注意力。如果我們無法及時接收到身體發出的“飽腹信號”,就會在無意識狀態下吃更多的食物。
5.情緒和疾病導致進食過量
“壓力肥”不是聳人聽聞。在情緒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大腦活動頻繁,需要更多的葡萄糖供應,使人特別向往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這也是很多人在情緒抑郁的時候喜歡吃甜食的原因。而且,情緒壓力大會導致糖皮質激素分泌增加,讓脂肪更容易囤積在腹部,悄悄長出“游泳圈”。同樣的,長期失眠會引起食欲控制紊亂,如果這種紊亂傾向于令饑餓素的分泌增加,就會讓人們吃更多食物。另外,糖尿病或胰島素分泌紊亂也會導致食欲增加,這種情況需要及時就醫治療。
部分人知道吃太飽不太好,比如增加胃腸道消化負擔,但并不清楚有些慢性疾病很可能就是長期“撐”出來的。
1.肥胖
攝入過多食物,卻沒有同時增加運動量去消耗這些熱量,必然會引起肥胖。但更值得重視的是,肥胖已經被太多研究證實是引發其他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的重要危險因素。
2.口臭
不少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驗,飽食一頓之后,口氣會變得更“重”。尤其是頭天晚上睡前如果吃得太多,第二天清晨的口氣會令人不忍接近,哪怕仔細刷了牙還是難以徹底消除。這有可能是吃太飽引起了輕度的胃食管返流,脂肪、酒精、巧克力等食物成分有可能會使食管下括約肌張力下降,使胃內容物反流進食管引起異味。
3.糖尿病
一項英國的研究發現,即便只是某一天內胡吃海喝,也會令受試者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受試者對血糖調控的能力明顯下降,身體對糖類和脂肪的代謝出現了紊亂的趨勢。換言之,即便只是偶爾吃太多,可能也會增加人們發生糖尿病、高血脂的風險。
4.大腦“遲鈍”
吃過飯后犯困、工作學習效率下降,是很多人都有的經歷。有人說這是因為飯后人體血液都流向了胃腸道,大腦供血不足導致的。研究證明這種說法沒有道理,研究者并沒有觀察到餐后人體大腦供血下降的現象。目前,關于餐后犯困的原因還不是十分明確,有研究認為餐后犯困和膽囊收縮素分泌增加有關,也有研究認為餐后血糖水平升高可能是犯困的原因之一。但這些研究均認可,進食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偏高的食物會導致人們餐后睡意更強烈。
如果你不想餐后昏昏欲睡導致學習和工作效率顯著降低,不如適當控制下食量,尤其是要注意降低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比例。
5.其他疾病
除了上面提到的問題,過度飽食還有可能誘發急性胰腺炎。并且,胰腺癌等惡性腫瘤也被證實與暴飲暴食有關。
既然吃太飽可能導致這么多問題,那我們自然應該避免出現這種情況。不過,對于吃到什么程度叫“吃太飽”,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有專家認為,所謂吃得過飽,或者說吃到十成飽,是指“一口都吃不進去,多吃一口就覺得痛苦”的狀態。我們一直提倡的吃到“七八分飽”,是指“對食物的熱情已經下降,胃里面覺得將滿未滿,再吃幾口不覺得痛苦,但此時分散注意力或者將食物拿走,也不會再想吃”的狀態。
只要能敏銳的察覺到七八分飽的感受,及時停止進食,就能有效避免吃得過飽的問題。不過遺憾的是,現代人鮮有能靜下心來專心吃飯的情況,因此也很少有機會能仔細體會自己的“飽感”。
既然“飽感”在現代社會的節奏下難以捕捉,那么我們不妨從食物營養、進食行為等方面找些其他辦法幫助大家控制過度進食的欲望。
1.優先吃營養密度高的食物
進食的順序對食量的影響很大,想要逐步改善每頓吃太飽的現狀,就應該每餐優先吃營養密度高的食物。所謂營養密度高的食物,簡單來講是指同等大小的食物中所含的營養素種類更豐富、量也更足的那些食物。比如,同樣體積的饅頭和雞蛋相比,雞蛋的營養密度要高得多——饅頭中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而雞蛋則富含優質蛋白、礦物質、維生素。有研究發現,優先吃營養密度高的食物,尤其是富含優質蛋白的食物,能更好地滿足機體的營養需求,有助于提升飽腹感、降低后續進食的熱情。
2.用小一點的餐具
用更小尺寸的碗或餐盤進食,對于控制進食量可能會有一定的幫助。雖然以往關于餐盤和進食量的相關性研究證據尚不算充足,但無論餐盤大小或食物多少,人們的確習慣于努力吃完自己餐盤中的食物。尤其是在社交環境中,如果餐具尺寸較小,絕大多數人都不會選擇“吃完再盛點”。
3.細嚼慢咽
關于細嚼慢咽對于控制進食量的效果,研究結果不太一致。多數研究認為細嚼慢咽的確有助于抑制進食欲望,但也有研究認為,細嚼慢咽在控制進食量方面的效果因體重而異,往往對瘦人效果更好。不過,我們依然提倡大家細嚼慢咽,不僅是因為這種做法有可能幫助控制進食量,還因為細嚼慢咽的確有助于減輕消化道負擔。
4.主動加餐
主動加餐也是控制進食量的好辦法,其原理是將“三餐飽食”拆分為“少食多餐”——將人們每天所需要的食物拆分成更小的份量,通過多次進食來完成。這不僅可以滿足人們的能量需求,更能滿足人們“不餓,就想吃點東西”的欲望。
不過,想通過主動加餐控制食量,一方面要控制好正餐的進食量,另一方面要選對加餐的食物。如果正餐進食量不減,那加餐只能是“火上澆油”。加餐依然建議大家選擇富含優質蛋白的食物,搭配富含水分和膳食纖維的食物,提升飽腹感,比如酸奶、牛奶、堅果、水果等就是加餐的優選。
5.正念進食
近幾年,正念進食的概念在網絡上流行。簡單來說,正念進食提倡人們在進食過程中一心一意感受食物,進餐前想一想該怎么吃,進餐后想一想吃得怎么樣。這種新興的概念其實和我們提倡的細嚼慢咽、關注“飽感”異曲同工。無論如何,提高對進食過程的關注,強化對自身進食欲望的觀察,可能的確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接收“飽感”信號,抑制不必要的進食欲望,從而停止進食,或者將進食欲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
很多上了年紀的人感慨,吃了這么多年飯,還是某年某月的那一碗粗茶淡飯最叫人掛念。其實仔細想想,那樣的一餐之所以令人難忘,鮮少是因為“吃到飽”,也不是因為在餓急了的狀況下填飽肚子,而是在溫馨寧靜的氛圍中真正享受到了食物的美好。說到底,吃飯和為人處事一樣,皆需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