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潘孟秋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駐德國使館教育處(以下簡稱“教育處”)在教育部和使館領導下,主動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做好在德留學人員健康防護措施,維護在德留學人員利益,引導在德留學人員樹立良好形象。
落實部署要求。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隨著國內外疫情發展,教育處快速響應,及時調整工作部署。國內疫情暴發時,教育處以指導返德中國留學人員做好自我防護、引導留學人員支援國內抗疫和維護學生正當權益為重點。國內疫情得到控制而德國等歐洲國家多點暴發后,教育處把穩定人心作為重中之重,面向全體在德留學人員,全力做好防疫物資保障,幫助他們及時解決防疫抗疫時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加大服務力度。一是建立緊急聯絡機制。針對疫情發展,教育處第一時間將此前與在德各中國學聯負責人交流群拓展為包括駐德使領館4個教育部門全體干部,以及各中國學聯主要負責人在內的防疫抗疫工作群,并在此基礎上倡導建立了110多個微信群,形成了駐德使領館教育部門與留學人員社團負責人,以及留學人員社團負責人與廣大在德學子兩級響應平臺,基本實現目前在德留守中國學生全覆蓋。
二是實行輪流值班制度。2月初以來,教育處始終保持工作日對留學人員開放辦公,全處工作人員輪流值班做好辦公樓清潔消毒和留學人員接待工作,切實做好防控,為處內干部和留學人員提供安心安全的環境。
三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改進留學人員服務管理質量。積極引導留學人員利用郵件、微信等信息化手段辦理相關業務,減少不必要的人員流動。利用相關微信群,在節假日及工作間隙隨時回應留學人員的訴求。
加強工作協調。堅決落實教育部等國內部門及使館要求,密切關注并匯總報告德國社會及教育界對我國疫情形勢的反應,特別是德國大學對從湖北等疫情嚴重地區返德留學人員的防疫措施;密切關注并匯總國內高校來華留學措施調整信息,及時向德方合作機構、院校及來華留學生做好宣傳解釋,引導其作出相應調整。疫情發生以來,教育處與各方及時溝通,做到國內國外一盤棋。
維護學生權益。國內疫情暴發后,德國先后發生多起中國留學人員受房東歧視、在街頭因種族歧視而引起的沖突及學生突發疾病事件。教育處與使館領事部門密切合作,及時協助解決糾紛,同時加大對受影響學生的關愛,幫助其緩解壓力,舒解情緒,恢復正常學習和生活。通過領保方式,讓學生感到有依靠,遇事不慌。教育處密切跟蹤德國政府、各大學、教育界對疫情的反應、采取的措施和相關輿論,及時與德國合作伙伴做好溝通工作,防止疫情期間出現歧視現象。針對歐洲及德國社會發生的歧視中國同胞個案,教育處加大對德大學的溝通協調力度,保障在德留學人員正當權益。教育處與德國教育部門和大學保持密切聯系,及時掌握德方尤其教育主管部門疫情最新政策,多渠道第一時間匯總德大學推遲開學、停學停課的信息,引導、提醒中國留學人員及時應對。

及時發布各類疫情防控信息
以信息穩人心。教育處通過網站主頁、微信公眾號、微信群等多渠道發布國內及德國疫情相關信息,讓廣大在德留學人員做到心中有數,避免不必要的恐慌。3月初,教育處還在官網開辟了新冠肺炎疫情專欄。3月以來,歐洲新冠肺炎疫情不斷加劇,部分在德留學人員開始出現緊張、焦慮等情緒,教育處及時組織編寫《留德疫情安心手冊》,指導大家保持健康心理狀態,克服焦慮恐慌。國內出臺針對海外留學人員心理健康援助舉措后,教育處及時轉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心理健康指導手冊》,以及教育部華中師范大學心理援助熱線平臺等相應服務信息。
以行動慰人心。3月底至4月初,駐德大使吳懇在兩周內6次通過媒體以直播、錄播、訪談等形式,及時傳達習近平主席的殷切關懷,肯定留學人員為國內外抗疫工作所作的貢獻,介紹中國駐德使館為保護中國留學人員健康安全所采取的措施,引導在德留學人員理性看待德國疫情形勢,提醒其加強自我防護、減少外出、避免非必要的國際旅行。吳大使還與在德留學人員代表連線交流,并專門錄制視頻答疑解惑,他現身說法,結合自身的留學經歷對留學人員進行精神安撫和心理疏導。教育處在悉心做好在德留學人員日常服務的同時,也通過官網、微信公眾號、微信群等多種途徑發布工作信息,以公開信、通告等形式4次集中回應留學人員重點關切的問題,引導他們理性看待、正確對待疫情,積極抗疫,尊重中德兩國文化、體制差異,遵守所在學校和研究機構的規定和要求,合理安排學習和生活。

4月1日,吳懇大使與在德留學人員代表連線交流 圖| 央視新聞
以關愛暖人心。一是多渠道籌集并分批發放防護物品,為留學人員提供防疫物資保障。使館積極響應中央號召,由吳懇大使帶頭,教育、商務、領僑、辦公室等各部門密切配合,多渠道籌集口罩等防護物品。各總領館也積極為留學人員籌集防護物品。目前,駐德使領館已籌集口罩80多萬副。教育處與各總領館教育部門密切協作,統籌在德留學人員需求情況,分批以“健康包”等多種形式向留學人員發放口罩60多萬副,有效緩解其口罩等防護物資短缺狀況,讓留學人員切實感受到祖國的溫暖和強大。留學人員以微博、小視頻、朋友圈、推文等多種形式分享自己的喜悅。“祖國對游子的關懷如同母親對孩子的呵護,令我情不自禁,潸然淚下。”“怎能不引發我強烈的歸屬感。”柏林一位中國留學生在收到“健康包”當天,寫下《祖國母親致游子》的小詩,表達對祖國的感激之情。
二是全力幫助留學人員擺脫困境。在獲悉德累斯頓兩名中國留學生的合租室友疑似感染新冠病毒后,教育處和當地中國學聯及時與校方協商,反復敦促校方作出妥善安排,最終使兩位同學搬離原住所,入住學校安排的新住所。不萊梅一名女留學生出現疑似新冠病毒感染癥狀后,教育處與其保持緊密聯系,每天了解其健康狀況,指導其按照當地防疫安排做好防護并及時就診,安撫緩解其緊張焦慮情緒。該生最終被確診為普通流感,現已康復。
三是積極組織遠程醫療資源,協助緩解留學人員病情。4月初,教育處積極支持廣東歐美同學會組織數十位國內及在德華人醫療專家開辟專門針對在德留學人員的義診遠程醫療群及心理咨詢群,持續為留學人員提供遠程醫療、心理咨詢與疏導服務,為患病學生提供一對一實時診療和心理疏導,解決在德留學人員疫情期間就醫難題,緩解學生心理壓力和消極情緒。
四是倡導留學人員團結互助。教育處在各中國留學人員社團中普遍建立互助小組,相互關心,團結互助,共保平安。
五是細致做好國家公派留學人員的服務管理。教育處認真落實國家出臺的新舉措,細致做好疫情期間公派留學人員延期回國和機票改簽手續。針對公派留學人員建立專門的微信群,發布疫情相關信息,答疑解惑,回應其關切,宣傳國家相應政策舉措,及時解決其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引導公派留學人員理性認識國內外疫情形勢,科學防護,凝神定氣,專注學業,并結合留學人員具體情況按規定程序安排其有序回國。
自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教育處在做好留學人員防疫抗疫和人心穩定工作的同時,積極將防疫抗疫工作轉化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課,前期引導和協助留學人員社團募集防疫物資,與祖國同心抗疫。3月初,德國疫情暴發后,又引導留學人員做好自身防護,配合和支持德國抗疫,傳遞中國的大愛情懷。
支持國內抗疫。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在德留學人員社團積極行動,奉獻愛心,單獨或聯合募集資金和抗疫物資,為國內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力量,奏響一曲守望相助、同心戰“疫”的大愛之歌。在這場戰“疫”中,留學人員表現出心系祖國、同甘共苦的愛國情懷和凝心聚力、共克時艱的決心斗志,增強了責任感和使命感。
促進中德友誼。2月底至3月初,歐洲部分國家疫情逐漸惡化,在此情形下,教育處積極倡導留學人員社團將尚未發送回國的前期募集到的物資轉贈德國醫療和養老機構,鼓勵他們積極為身邊的老人提供購物等力所能及的幫助。東南大學德國校友會、北京外國語大學德國校友會、山東大學德國校友會、明斯特中國學聯將前期籌集的25箱口罩、防護服等物資轉贈給德國北威州海因斯貝格縣衛生局,支援當地抗擊疫情。克勞斯塔爾部分中國學生將手頭富余的口罩贈送給德國鄰居,讓鄰居感動不已,在院子中掛起了中國國旗。在德醫學類學科專業的中國留學人員響應德國高校及科研機構倡議,毅然跟隨導師及科研團隊投入到德國抗疫行動中,受到大學、科研機構和導師的高度肯定。中國留學人員科學防護、理性對待、積極幫助德國抗疫,樹立了守望相助、共同抗疫的良好形象,傳遞了中國大愛,增進了中德兩國人民的友誼。

德國哈勒中國學聯在教育處指導下為國內籌措防疫物質
維護祖國形象。國內疫情暴發初期,一些西方媒體借機抹黑中國,德國出現了少數民眾針對華人的歧視個案,引起廣大在德留學人員強烈不滿。教育處積極引導留學人員立足身邊、立足當地,宣傳中國抗疫故事,消除偏見,爭取理解和聲援。大家紛紛到相關媒體的網站、推特、臉書等社交平臺留言、評論,澄清事實。在斯圖加特的中國留學人員與德國同學共同制作了《我是中國——世界病了,需要想想》《德國口罩斷貨的背后》《德國冠狀病毒研究專家和媒體解讀武漢新冠病毒疫情》等中德雙語系列視頻,理性客觀分析中國為防止疫情蔓延所作的努力,介紹海內外中國人同心抗疫及武漢抗疫舉措,呼吁人們共同抗擊疫情,抵制歧視。
保護留學人員健康安全,在實現平安留學、健康留學、文明留學、成功留學的基礎上,幫助他們成功、成才,報效祖國,是我們的根本使命。目前德國仍處于疫情高發期,國內疫情防控任務也依然艱巨,留學人員防疫抗疫和人心穩定工作依然繁重,教育處將繼續踐行初心使命,更加細致地幫助他們寬心、安心,引導其專心學業,全力維護其健康安全,傳遞好祖國的關懷與呵護,讓海外學子始終感受到我們作為留學人員之家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