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立濤
(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高職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和基礎教育,其根本在與動手能力的培養,教育部反復強調,要加強高職院校實訓設施的建設,在課程建設上,理論課時與實踐課時達到1∶1,可以看出,校內實訓是課程建設的重要一環,是高職教育的特色之一。
我院應用化工技術專業一直采用“2+1”人才培養模式,具體為2年的校內理論學習,1年的校外頂崗實習。2015年我院建成現代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包括化工單元操作實訓車間5個、化工設備維修車間4個、60萬噸煤制烯烴OTS半實物仿真工廠、100萬噸煤制油OTS半實物仿真工廠、煤基化工產品分析檢驗中心。如繼續采用“2+1”人才培養模式,兩年的在校培養時間又遠遠不足以增加校內工廠實訓課時安排,無法發揮公共實訓中心的設備優勢。企業調研表明,學生在頂崗實習初期,對企業的管理方式及運行模式不能很快適應,對整體工藝流程的把握還有所欠缺,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還需要進一步提高。于是改革原有的“2+1”人才培養模式,制定“2+0.5+0.5”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迫在眉睫。具體為“2”進行兩年理論教學,第一個“0.5”進行與企業對接的實境工藝實訓,第二個“0.5”進行校外頂崗實習,增加了一學期的校內工藝實訓,把企業頂崗實習由一年壓縮為一學期。由此可提高學生對“崗位”的認知度,使其在頂崗實習階段能夠更加迅速的進入工作角色,與企業實現無縫對接,全面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及職業素養,實現應用化工技術專業“校企結合,產學對接、學做一體”的人才培養目標,滿足學生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
本專業堅持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和綜合提高的原則,面向化工行業一線,培養具 有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愛崗敬業、安全生產意識、責任關懷意識和創新精神,具備較高水平化工崗位技能和相應基礎知識,能夠從事通用化工產品、煤化工產品生產、分析、管理與工藝(內、外) 操作等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本專業學生經過在校三年的培養,以達到培養應用化工技術專業學生素質、知識、能力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素質要求: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和政治思想。知識要求:熟練掌握計算機、應用文、專業英語、滿足專業需要的數學、化學、化工基礎理論;熟練掌握化工產品生產過程、分析方法、國家標準及行業標準,了解相關行業前沿科學和發展動態。能力要求:除了具備良好的職業通用能力以外,通過化工生產操作與設備維護崗位(群)、化工分析崗位(群)、工藝運行控制崗位(群)、生產技術管理崗位(群)四個崗位(群)的鍛煉,從而滿足職業專門能力要求。
本專業立足于寧夏及周邊區域,面向全國化工行業,通用化工產品、煤化工產品、精細化工產品生產企業,從事化工生產裝置操作及維護、化工分析、工藝運行控制、生產技術管理等崗位工作。
1)在行業調查、企業調查、兄弟院校調查、畢業生工作情況追蹤調研的基礎上,確定應用化工技術專業的主要職業崗位(群)是:化工生產操作與設備維護、化工分析、工藝運行控制、生產技術管理四個工作崗位(群),其中化工生產操作與設備維護、工藝運行控制為核心崗位(群)。通過聘請課程開發專家、行業專家、企業實踐專家,召開實踐專家研討會,對崗位所包含的實際工作任務進行歸納分析,確定了聘請本專業的七個崗位(群)典型工作任務。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分析、歸納,確定19個行動領域,詳見圖1。
2)典型工作任務歸納與學習領域設置,針對化工生產過程和學生職業生涯成長規律,通過實踐專家研討會,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分析、歸納,確定學習領域,詳見圖1。
3)參照化工職業技能鑒定標準,基于化工生產的工作過程,將職業技能鑒定融入課程體系,整合現有課程,開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活動,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利用校內仿真工廠和仿真實訓車間、校外實訓基地等教學場所,進行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形成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體系如圖2。
建立應用化工技術專業“2+0.5+0.5”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增加校內第五學期“0.5”的工藝實訓,可以實現校企零對接,為下一步在企業頂崗實習的“0.5”打下基礎,使化工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更接近企業需求,讓學生在學校就走上“工作崗位”,提高學生對“崗位”的認知度,使其在頂崗實習階段能夠更加迅速的進入工作角色,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及職業素養。

圖1 職業崗位(群)——典型任務——行動領域——學習領域

圖2 專業總體課程體系建構
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亮點在于增加了第五學期的校內半實物仿真工廠教學實訓,實訓內容包括60萬噸煤制烯烴全流程生產型工藝實訓教學和100萬噸煤制油全流程生產型工藝實訓。崗位設置有各車間車間主任、工藝技術員、設備技術員、安全員、值班長、副值班長、中控主操、現場主操、中控副操、現場主副操等。建立各崗位制度如:車間主任崗位制度、工藝技術員崗位制度、設備技術員崗位制度、安全員崗位制度、值班長崗位制度、副值班長崗位制度崗位制度、現場主操崗位制度、現場主操崗位制度等。制定各崗位操作法,如煤制氣工段現場主操操作規程、聚乙烯工段現場主操操作規程等;制定考核標準,完成各崗位實習課時數的分配。
按照新制定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有效運行機制,將原有的化工實訓從簡單的“單元操作”型實訓轉變為與全流程“生產型”實訓,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實現可持續發展?!?+0.5+0.5”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得益于完善的實訓設備和裝置、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符合生產實踐的規章制度、制定操作規程、考核標準,通過校企結合的方式,營造企業文化氛圍,按照企業化標準進行生產性實訓教學,從而實現校園實習的企業化管理。通過將企業管理制度引入校辦工廠,將工藝實訓作息制度企業化,將代課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任命為車間主任,實現管理人員企業化,將學生安排在各個生產崗位,實現實訓學生員工化,并將工廠的考核制度引入校園,探討校內工藝實習與企業頂崗實習的零對接途徑,不斷提升實用技能型人才培養水平。
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以后,按照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安排理論教學和實訓教學,尤其是在第五學期的校內工藝實訓中,引入企業機制,進行實境式校內生產實訓,檢驗新運行機制的成果,對運行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以便不斷完善提高。根據就業率的調查結果顯示,新型培養模式讓應用化工技術專業的學生就業率穩定在90%,薪資水平逐年增長,畢業半年后月收入連續三年達到3500元;通過對運用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畢業生進行調查,大部分學生認可本專業群新的課程設置、授課順序、課程數/學期,考核方式。尤其是對一體化課程和第五學期開設的煤制烯烴(油)生產運行與控制的認可度達到100%;相關化工企業招聘人員對于近幾年來的畢業生的綜合素質也頗有好評,認為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專業素養有著顯著的提升和精進。
應用化工技術專業根據企業需要,在相關教育政策引導下,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不同程度的修訂,培養目標從單一的高技能一線操作人員到“面向化工行業一線,培養具有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愛崗敬業、安全生產意識、責任關懷意識和創新精神,具備較高水平化工崗位技能和相應基礎知識,能夠從事通用化工產品、煤化工產品生產、分析、管理與工藝(內、外)操作等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學習年限由校內學習2年企業實習1年,即2+1模式,轉變為較為符合本地實際的2+0.5+0.5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式和手段從單一板書、多媒體到信息化教學;授課內容由理論和實訓轉變為更為高效科學的理實一體化課程;學生評估由一考定輸贏改為過程性等多樣化考核方式。
應用化工技術專業2+0.5+0.5的人才培養模式打破了傳統教學的單一性,實現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力結合,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能夠在實踐當中得到提升和完善。同時,這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遵循以就業為目標的原則,提高學生對“崗位”的認知度,使其在頂崗實習階段能夠更加迅速的進入工作角色,與企業實現無縫對接,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職業素養,以達到滿足相關企業的職業化要求,并成為產教融合、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優秀典范,由此可實現應用化工技術專業 “校企結合,產學對接、學做一體”的人才培養目標,滿足學生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專業型、復合型的應用化工技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