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闔


2019年5月16日,第二屆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以下簡稱“西洽會”)在重慶悅來國際會議中心隆重開幕。
來自95個國家和地區的4000余家企業、7萬名境內外嘉賓齊聚山城,共商合作,共謀發展。
“西洽會”的前身是舉辦了20年的“渝洽會”。一字之變的背后,是重慶服務西部、服務全國,與西部各省區市攜手構建新時代新開放格局的決心和使命。
翻開中國區域版圖,重慶恰好位于連接東西的中間位置。1997年,重慶直轄市掛牌成立,中央賦予重慶的使命之一,就是要發揮其區位優勢和輻射作用,帶動西部發展。
二十幾年間,這個年輕的直轄市深度融入西部大開發戰略,在山水環抱間飛速生長,由直轄之初的“大縣城”發展為國家中心城市,由連接東西的“中間位置”變成了“中心地帶”,在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中展現了新作為、實現了新突破。
新時代賦予重慶新使命。過去一年,帶著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的殷殷囑托,重慶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努力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
推動大開放
2019年9月29日,渝昆高鐵重慶段、四川段同步啟動建設,由此拉開了為期6年的建設序幕。
渝昆高鐵的開工,對重慶、四川、貴州、云南4省市而言,具有特殊意義。
這條全長699公里的高鐵線是國家中長期鐵路網“八縱八橫”高速鐵路主通道京昆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貫穿西南地區的大動脈。它起于重慶西站,最后接入昆明南站,將重慶、四川、貴州、云南4省市串了起來。
對于交通發展較為落后的西南地區來說,渝昆高鐵的建設啟動,不僅將沿線城市緊密聯系起來,還推動了西部高鐵網建設的進一步提速。
經過西部大開發20年的發展,西部地區取得了巨大進步,尤其是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作為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在西部大開發的進程中,重慶已是公路成網、鐵路密布、高鐵飛馳、輕軌穿行、萬橋飛架,以前無法跨越的“天塹”,早已變成“通途”。
這一點,重慶工商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李敬感受很深。
在李敬看來,西部大開發的第一個10年,重慶的基礎設施加快上馬;第二個10年,在前段基礎設施改善、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制度建設成就的基礎上,大力推進內陸開放建設,由開放末梢變為開放前沿。
為了實現由開放末梢變為開放前沿的目標,重慶在內陸開放方面積極進行探索,也取得了許多支撐性的成果:鐵路、高速公路大規模快速建設,長江上游航運中心日漸成形,國際航空樞紐功能日益增強,交通服務品質大幅提升,對西部大開發的支撐作用顯著增強。
而過去一年,重慶更是不斷推進國家首批交通強國建設試點,以構建綜合交通樞紐為目標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重點構建了“五張網”——
一是“米”字型高鐵網。去年高鐵運營里程381公里,渝昆高鐵實現開工,今年還將開工建設成渝中線、渝萬、渝西高鐵,加快建設鄭萬高鐵、渝湘高鐵;
二是城市軌道交通網。去年運營總里程達到329公里,今年按照“中心加密、兩槽加速、兩翼聯通、外圍輻射”的總體思路,提速實施“850+”城市軌道交通成網計劃;
三是國際航空樞紐網。去年巫山機場、永川大安通用機場通航,新開通13條國際(地區)航線,累計達95條。今年將開工建設江北機場T3B航站樓和第四跑道,基本建成仙女山機場;
四是“三環十八射”高速公路網。去年高速公路通車里程新增139公里、總里程達到3235公里,省際對外通道達到20個。今年將開工渝武擴能等224公里項目,建成永川至瀘州等243公里項目,省際出口通道將增至25個;
五是城市路網。去年龍洲灣隧道等項目建成通車,今年將加快曾家巖等跨江大橋和穿山隧道建設。
著眼高質量
最近兩年的重慶,每年夏天都會有一個關鍵詞——智博會。
2019年8月,2019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如期而至。在本屆智博會上,5G、集成電路、智能終端、物聯網、新能源等領域約600個項目集中簽約。
一個個智慧項目接連不斷落地重慶,源于重慶不斷優化的產業結構體系和開放格局,不僅吸引了全球的要素資源匯聚于此,還輻射西部地區,推動西部地區邁向高質量發展。
拿電子信息產業來說,最初重慶只是代工生產,但隨著數百家來自全球各地的相關企業陸續落戶重慶,筆記本電腦的42種零部件已基本實現本地配套,也推動著電子信息產業向“芯屏器核”多終端體系方向發展。
在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易小光看來,重慶要實現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的歷史使命,著力點之一還是應該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在智能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率先突破。
重慶也是這樣干的。
過去一年,重慶把產業高質量發展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推進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科技創新,聚力建設“智造重鎮”“智慧名城”,著力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經濟實現了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
產業結構逐步優化。三次產業結構中服務業占比達到53%。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1.8%和11.5%,對工業增長貢獻率分別達43.5%和30.7%;獲批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數字經濟增加值增長15%;壯大“芯屏器核網”全產業鏈,新增大數據智能化企業1200家,智能產業銷售收入增長14%;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工業技改投資占工業投資的比重達到40%左右,新能源汽車產量預計增長10%,電子產業增加值增長13.5%,智能手機、汽車產量仍居全國前列。
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服務業增加值增長6.1%左右,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1%左右;金融業增加值增長7.5%左右,江北嘴金融科技港揭牌,跨境電商進出口及結算增長17.8%;巫山縣、武隆區成功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全市旅游總收入5734億元、增長32%左右。
區域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加快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兩江協同創新區發展,高標準規劃建設重慶科學城;科技型企業突破1.6萬家、增長45%以上,高新技術企業超過3100家、增長20%以上;累計引進高端創新資源(研發機構)6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累計達10個;實施重慶英才計劃,召開重慶英才大會,引進各類緊缺優秀人才7000余名。
實施大保護
2019年,在萬州長江岸邊矗立了18年的三陽化工有限公司拆除完畢,這家年產值超過2億元的老牌化工企業,退出了歷史舞臺。
拆除完畢后,工廠所在的300畝土地將實施生態修復,修復后將復綠60畝,另外240畝規劃建設物流園區。
在萬州,一場清理整頓沿江化工企業的自我革命正在推進。
作為三峽庫區中心城市,面對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兩大“考題”,萬州正在不斷“破題”:做“減法”,淘汰、拒絕污染產業;做“加法”,優化產業布局、提升產業層次、擴大對外開放,探索出一條“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綠色發展之路。
萬州的“破題”之路,是重慶在西部大開發中實施大保護的一個縮影。
重慶處于中國地理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過渡地帶,又位于長江上游,生態資源既豐富又脆弱,大開發必須立足大保護。
“在大保護方面,重慶位于長江上游,對于生態保護至關重要,所以重慶要有上游意識、上游擔當,要從長遠利益考慮,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到重要位置,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大保護做好了,對整個西部大開發的后十年,將產生支撐作用。”李敬說。
過去一年,重慶致力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全面推行河長制,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總體為優,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0.1%,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16天,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在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上先行先試,獲批廣陽島片區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國家“無廢城市”試點,開展國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積極探索路徑、形成經驗,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大局貢獻智慧和力量。
隨著重慶在綠色發展中的支撐作用逐步加強,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重大使命,決定了重慶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走在西部甚至全國前列。
新時代有新的歷史使命,也有新的發展機遇。
2020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強調,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深化川渝合作,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對重慶在西部大開發中“支撐作用”的發揮意義重大,也將為全國發展大局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