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來 蔣云龍 夏元

走進位于重慶兩江新區的金康賽力斯兩江智能工廠,面對眼前的全自動智能化生產流水線,很難想象這里曾是一個生產彈簧產品的小作坊。
五大工藝車間共擁有超過1000臺智能機器人,關鍵工序100%自動化,100%全時在線檢測;3米多高的六軸機器人抓起鋼板完成沖壓,全程不需要人工;工人不再手提沉重的焊槍、身穿厚厚的防護服,生產線上的機器人會全程代勞……
“這些鋼板經過5次沖壓后,就是一張車身的側板。”重慶金康賽力斯汽車有限公司員工張正萍說。
在另一端的流水線出口,一張張完整的車身側板依次輸出,機器臂將它們整齊碼放在一旁的無人運輸車上。碼放完畢后,無人運輸車就沿著規定路線運送,工人只需手持對講機站在顯示屏前,監測相關數據是否正常即可。
在焊接車間生產線上,密布著300多個機器人,它們一天的工作量相當于傳統工廠的700-900名專業焊工。
“智能工廠的數字化生產,減少人力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機器生產能實現產品質量的標準化,更加綠色環保。”張正萍說。
如今,不僅生產效率得到了提高,工廠環境也得到了改善,廠房外綠樹環繞,空氣中彌漫著花香。這得益于重慶市工業園區在推動產業向綠色轉型的同時,同步加強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防控。
獲評國家工信部第四批“綠色園區”稱號的重慶兩江新區水土工業開發區(以下簡稱“水土園區”),就是表率之一。
為確保園區天藍、樹綠、水清,水土園區從建園之初便嚴格制訂近乎苛刻的招商引資“準入制度”,企業的投入產出指標僅作為入園參考條件之一,對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企業及隱性污染企業,無論其產值有多高、利稅有多大、解決就業人員有多少,都會被直接“斃掉”。
綠色優良的環境,讓園區迎來眾多規模更大、前景向好的新興產業——云計算、生物醫藥、機器人等對環境要求高的新興產業陸續入駐,一大批高精尖企業紛至沓來。
當前,水土園區的生態環境保持“在綠色中呼吸、在花園里工作”狀態,園區全域空氣優良天數和污染防治等多項指標,均名列全市工業園區前列。
“要把我市建設成為國內制造業綠色發展先進地區,需要從多個方位持續建設綠色制造體系。”重慶市經信委負責人表示,“我市還專門出臺了《重慶市綠色制造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
2020年,重慶計劃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和綠色園區超過25個,開發50種以上國家級綠色設計產品,建成5條國家級綠色供應鏈,培育5家國家級工業節能和綠色發展評價中心。
另外,5項重點任務建設也提上了日程,包括建設綠色工廠、發展綠色園區、開發綠色設計產品、建成綠色供應鏈和培育綠色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