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
2020年3月29日,25噸出口新加坡的忠縣忠橙經海關檢疫后正式發車。
13天后,這批柑橘將抵達新加坡,這是重慶柑橘首次實現直接出口新加坡。
近年來,忠縣利用水土保持項目發展柑橘產業,涵養三峽庫區水源,不僅形成了“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的美景,還積極推動忠縣的優質特色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
作為“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重慶積極融入和努力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既是發展機遇,也是歷史擔當。
重任之下有動力,奮斗之下見成效。過去一年,重慶堅定不移朝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力前行,開拓進取,真抓實干,不斷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讓黃金水道釋放更大的“黃金效應”。
繪就最美底色
龍溪河發源于梁平區,流經墊江縣、長壽區,最后匯入長江,為長江北岸一級支流。
曾經,由于畜禽規模養殖、城鎮建設、工業發展的快速推進,龍溪河流域生態環境一度惡化,成為一條“黑臭河”。
“過去,兩岸生活垃圾很多,每逢工廠排放污水,河面上就會漂起翻著白肚皮的魚。”梁平區雙桂街道回興社區居民吳斌說。
近年來,梁平區加快推進龍溪河流域綜合治理工作,通過關閉小散亂污染企業、整治搬遷養殖場、完善流域污水管網全面截污等措施,水質穩定達到Ⅲ類,“蜿蜒龍溪河,兩岸金黃稻;游子吟鄉愁,門前清水流”的美景得以重現。
重慶境內江河縱橫,水網密布,長江干流更是自西向東橫貫全境,流程長達665公里。與好山好水好風光相伴而來的是獨特而敏感的生態區位,保護好長江“母親河”、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重慶重任在肩。
近年來,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長江沿線生態環境發生了顯著的、可喜的變化,共同繪就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美底色。
2019年,重慶市統籌推進“建、治、管、改”,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以實施“雙總河長制”為抓手,深入推進“三水共治”(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累計實施水污染防治攻堅工程與措施3100余項,新建污水管網2752公里,累計建成城鄉生活污水處理廠2600余座,日處理能力達到533萬噸。建成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94個。全年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總體為優;納入國家考核的42個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7.6%,同比提高7.1個百分點,全市無劣V類水質斷面,確保一江碧水向東流。
加快動能轉換
2019年7月的一天,長壽區洪湖鎮表耳村脆冠梨基地的農場主段洪勝忙得不可開交,他不僅要把一筐筐梨子搬上車,還要引導前來采摘的游客有序游玩。
“這幾年梨園基地生意很好,果子經常供不應求,游客也絡繹不絕。”段洪勝笑著說。
好山好水種好果,生態環境好了,種出的東西就好了。2019年,段洪勝的梨子還通過了無公害食品認證。
在洪湖鎮,得益于良好的生態環境,種出好果的并非只有段洪勝一家。
洪湖鎮位于長壽區西部,距長壽城區41公里,地處重慶“四大肺葉”中的明月山和銅鑼山之間,北靠大洪湖,御臨河穿流而過。
擁有兩山一湖,自然資源得天獨厚,洪湖鎮如何靠山靠水“吃”出新花樣?
近年來,洪湖鎮深入踐行“兩山論”,走好“兩化路”,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經濟,實現了生態保護與農民增收致富的雙贏。
在生態保護上,洪湖鎮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對明月山和銅鑼山一帶的6.8萬畝天然森林,加大投入和保護力度。
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洪湖鎮不僅加強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指導,還聯合平偉朝陽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以生態旅游、觀光采摘為賣點,打造“橘香悅動村”農旅融合項目,助力鄉村振興,真正實現產業發展生態化。
“政府要生態效益、群眾要經濟效益,關系到這么多群眾,如何實現共贏,是持續改善長江生態環境的一個關鍵。”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說。
2019年,重慶嚴格落實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線“1公里”“5公里”管控要求,即1公里范圍內堅決禁止新建重化工、紡織、造紙等存在污染風險的工業項目,5公里范圍內堅決禁止新布局工業園區。通過有效的空間管控,科學指導地區產業布局、發展規模和開發強度,既確保生態環境免遭無序開發,又為高質量發展留足空間,避免散亂、無序、低效發展。
同時,嚴控過剩產能,嚴格化工、涉重、涉危、造紙、印染、火電等高污染、高排放和資源性項目環評審批,分類推進“散亂污”企業整治,大力支持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落地見效,不斷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努力實現生態美百姓富。
打造綠色家園
剛剛經歷過一場春雨,涪陵區新妙鎮十字村的空氣格外清新,夾雜著淡淡的柑橘花清香,令人心曠神怡。
干凈的水泥路、碼放整齊的柴草垛、潔凈的民居、小而美的庭院……得益于美麗鄉村建設,如今的十字村,家家戶戶都收拾得干凈整潔,房前屋后打造的“微田園”,更是別有一番韻味。
村里已有200多年歷史的羅家大院更是亮眼,院壩前的空地上栽種著柑橘樹和花草。大院的主人羅子容老人時常在院壩前與鄰居們閑聊,愜意十足。
“那些花草有些是我扦插的,有些是我花錢買的,院子四周的竹籬笆也是我親手編的。”羅子容說起自家的小院時充滿驕傲。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綠色也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最終目的是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鄉村讓人民更向往。
近年來,涪陵區堅持把良好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實施城市提升行動計劃、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為契機,努力實現城市與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一是推動城市“增色美顏”。依托國家森林城市創建,聚焦兩江四岸、城周山體、景觀通廊,開展“增綠添園”“增花添彩”行動,實施景觀燈飾提升工程,打造以社區游園為綠蔭、廣場花園為綠洲、郊野公園為綠肺的生態體系。
二是推動鄉村“綠化凈化”。按照“6+3”總體工作布局,全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治理,建立農村垃圾“戶分類投放、鎮村分類收集、區級轉運處理”的收運處置模式,基本實現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全覆蓋。共創建國家美麗宜居示范村1個、市級美麗宜居示范村莊示范點14個,推進4個國家級傳統村落和149處古民居修復工作,讓廣大村民既看得見發展,又記得住鄉愁。
而地處長江、烏江交匯處和三峽庫區腹心地帶的涪陵區,只是重慶構筑綠色屏障,建設綠色家園的一個縮影。
深化體制改革
2019年5月,重慶入選國家11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后,便將“無廢城市”建設試點納入2019年重慶市重點改革事項。
“重慶是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大,又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城市,土地資源寶貴,處理處置設施選址難、落地難。通過‘無廢城市建設,來推動整個城市調結構、優布局、強產業、全鏈條,最終全面提升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水平,可以為重慶下一步的產業發展提供空間環境,更有力地推動重慶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中國環境科學院研究員黃啟飛說。
2019年底,《重慶市(主城區)“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印發實施。到2020年底,重慶“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目標將全面完成。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重慶市政府與重慶中天電子廢棄物處理有限公司簽署“重慶市電子廢棄物處理項目協議”,準許該公司持有對23個區縣的電子廢棄物進行統一、集中回收拆解的特許經營權。
目前,重慶市“一小時經濟圈”內各黨政機關等公共機構報廢的廢棄電器電子類產品得到安全回收處理。
截至2019年12月底,重慶已回收拆解廢棄電器電子產品184.3萬臺。
除了發布“無廢城市”實施方案,重慶還進一步深化生態環境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首先,深化生態環境監管體制改革,制定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年度任務推進方案,修訂了《重慶市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工作推進制度》。
其次,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推行審批承諾制;開展環境信用評價,完善市級公共信用平臺,健全環保信用信息共享等工作機制。
最后,實施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在全市范圍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初步構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