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北京如何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高地
作為世界銀行評估的中國的兩個樣本城市之一,北京以增加企業和群眾獲得感為目標, 對標國際規則和最高標準,大力推進優化營商環境改革,共有88項改革被世界銀行采納。其中,2020年營商環境報告采納35項,綜合得分為78.2分,在2018年大幅提升的基礎上,又提高了4.6分。獲得電力的成本和手續、辦理建筑許可指標中的建筑質量控制、執行合同的司法程序質量等6項子指標均達到全球前沿水平,登記財產環節及時間、獲得電力供電可靠性等24項子指標領先,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的改革先行者。
堅持銳意創新,率先探索。北京市積極探索,率先推出一批創新性強、影響力大的突破性改革措施。先后出臺優化營商環境1.0版和2.0版系列政策149個,改革措施達191項。比如,在開辦企業方面,率先推行“一站式服務”,實現“一窗辦理,一次填報”,企業可一次性領取營業執照、公章、發票等;在獲得電力方面,率先實行小微企業低壓接電“三零”服務,辦理環節由3個壓減至2個,成為全球辦電環節最少的地區之一;在獲得信貸方面,率先實現動產擔保統一登記,通過整合市場監管部門和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兩個系統,大幅提高動產交易擔保效率;京津攜手在跨境貿易領域率先實行“提前申報容錯機制”和“一站式陽光價格”,整體通關時間由111小時壓減為83小時,壓縮25%。
堅持問題導向,精準推進。特別是針對企業集中反映的手續多、時間長的辦理建筑許可問題,北京率先推行社會投資簡易低風險項目審批、監管、驗收、登記全封閉式項目管理模式,構建“多規合一”“多圖聯審”“多測合一”“多驗合一”的高效審批模式;將14個審批部門的審批職能,能取消的堅決取消,能合并的立即合并,審批服務事項由224項精簡至107項;將原來涉及7個部門8個事項的專項竣工驗收改為聯合驗收。根據2019年世界銀行的報告,北京辦理建筑許可時間壓縮了32%, 環節壓縮了18%,排名從2018年的第132位躍升至第32位,提高了100位,實現了跨越式的提升,這既是北京市主動作為、銳意改革的集中體現,也是不斷深化審批制度改革、大力推進“一網通辦”的成功實踐。
堅持一抓到底,務求實效。北京市不斷探索建立“問題清單+高位調度”的常態化改革推進模式,強化宣傳培訓、督查整改,打通從政策出臺到落地生根的“最后一米”。世界銀行2019年、2020年營商環境報告顯示,北京開辦企業、辦理建筑許可、獲得電力、登記財產、跨境貿易、納稅等重點指標共壓縮辦理時間64%、壓縮辦事環節32%。與此同時,營商環境改革直接為企業節省經營成本達30億元;北京市高標準實施國家各項減稅降費政策,累計為企業減負達1800億元。
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北京市已經制定完成了優化營商環境3.0版,改革任務涉及12個方面204項具體措施,努力推動營商環境再上新臺階,繼續在全國立標桿、作示范。
(據《人民日報》)
優化營商環境,這個國家有啥招?
新加坡近年來著力于優化營商環境,并在世界銀行發布的營商環境報告中位列前茅。在當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數字科技發展的大環境下,新加坡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有何值得借鑒的經驗?
“硬件”特色突出。新加坡位于亞洲心臟地帶,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地理位置優勢得天獨厚。在該國政府多年規劃和調控下,新加坡已經成為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航運樞紐和金融中心,具有互聯互通方面的突出特色。新加坡基于航運樞紐的優勢和需求,逐漸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目前,新加坡不僅在國際金融、貿易融資、海事金融、保險、財務運作方面擁有領先地位,在資產及財富管理方面也發展迅速。此外,新加坡還是全球最大的外匯交易中心之一。
“軟件”優勢顯著。新加坡政府為了吸引企業投資,實施了極具競爭力的稅率和稅法,并針對石油化工、電子業、清潔能源等支柱性產業落實了全面的、戰略性的產業發展方針。對于知識密集型產業,新加坡政府推出了健全的知識產權制度,其強有力的國內監管框架是吸引大量外國科技企業來新加坡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新加坡經濟發展局表示,該國已經成為企業知識產權資產管理的一站式中心,從知識產權的創造到對它的保護和利用,新加坡在一整套知識產業活動的各個環節上都可為企業增值。新加坡豐富的人才儲備也對吸引企業在當地投資運營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創新型企業來說,新加坡更是進入潛力巨大的東南亞市場的重要門戶。新加坡在法律仲裁方面具有的優勢也是其良好營商環境的重要一環。據《聯合早報》此前報道,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和國際律師事務所White&Case進行的一項聯合調查顯示,在亞洲,新加坡是人們首選進行仲裁的國家,在全球則排名第三,僅次于英國倫敦和法國巴黎。
多項措施支持創新型企業。新加坡政府還積極出臺各種措施,專門扶持創新型企業在當地的發展,營造出適合創新的營商環境。新加坡經濟發展局表示,該國致力于創造有利于公共和私營部門共同從事研發事宜的環境,讓新加坡成為開發未來領先解決方案的搖籃。金融科技是新加坡重點扶持對象。該國政府從2015年開始加強對這一行業的支持。監管方面,新加坡以開放的態度應對金融科技的發展。目前,新加坡金管局在限定的業務范圍內,簡化金融科技市場準入標準與門檻,在確保投資者權益的前提下,允許機構將各種金融科技創新業務迅速落地,隨后根據這些業務運營情況,決定是否推廣。這種方式能夠讓金融科技企業在相對寬松的環境進行業務創新。
(據《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