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成友
“鄉鎮干部就是跑田坎的干部,就是‘泥腿子干部。”
十多年前,這曾是一句流行語。在鄉鎮干部之間,甚至在一些會議上,乃至在媒體上,都會聽到、看到這一說法。
這句話的意思是:鄉鎮干部的主要工作對象是農民,是做農民工作、懂農業的干部。鄉鎮干部就是要到田坎上與農民打交道,要下田能栽秧,上臺能演講,能給農民講政策、講技術,與農民打得攏堆,腿上沾著泥,說話接地氣。
可如今,這些似乎有些改變。
1
“現在的年輕干部,哪像我們當年天天跑田坎,腳上滿是泥,和農民吃的是一鍋飯,喝的是一缸茶。”一位即將退休的鄉鎮干部說,如今,有些鄉鎮干部是下村腳上不沾泥,吃飯不進農家門。
這位干部的感受,筆者也有同感。當年在區里做鄉干部工作時,幾乎是天天下鄉下村,靠兩條腿轉田坎,中午餓了,就到農民或村干部家搭伙,按規定交伙食錢;渴了,農民會遞過來一個用大茶缸泡的老蔭茶,你一口我一口地喝。那時,經常是一大早出門,天黑才回家。雖然滿身是汗,腳上沾滿泥,卻收獲滿滿,隨身帶的小本子上,記滿了村里農業生產情況和農民要求解決的問題。
為何說如今發生了一些改變呢?
這位鄉鎮干部說,現在有些駐村干部要傳達上級的工作部署,或是要收集某項工作情況時,就坐著車,至少也是坐著摩托車到村里去一趟。到了村辦公室,向村干部傳達完,或要到了相關情況和數據后,就坐著車打道回府,基本上不與農民打交道,更不要說與農民同吃一鍋飯、同喝一缸茶了。
2
鄉鎮干部下村方式的改變,帶來的是與農民之間感情的疏遠。
“只要是在村里能經常見到的鄉干部,就是好干部。”一位鎮黨委副書記到村里調研時,農民對他說:“現在我們最大的希望,就是能看到鄉鎮干部到村里來轉一轉。”
這位鎮黨委副書記說:“聽了農民的這句話,心中五味雜陳。”
這也難怪,坐著車從鄉鎮機關到村辦公室,“兩點一線”式的下村,其實是把自己與農民、與田坎隔離開來,與農民話都說不上一句,又怎么能了解到農村的真實情況和農民的真正訴求。
筆者在與一位大學生村干部閑聊時,曾問她能叫出多少村里農民的名字。她很直率地表示,除村干部的名字外,村里的農民,確實叫不出幾個來。她說,除了跟著上面來檢查工作、慰問老黨員時,到過個別農戶家外,平時都是坐在辦公室里。
到鄉鎮采訪時,鄉鎮干部經常向筆者介紹某個村有位農民,干了件值得稱道的事,但追問起這位農民的姓名和所做事情的具體情況時,鄉鎮干部就支支吾吾了:“我沒記住名字,具體的情況也不是很了解,我馬上打電話核實。”
這樣的狀況,在20年前的鄉鎮干部身上,是非常少見的。因為,那時的鄉鎮干部常常要下村轉田坎、進農家,駐村干部對所負責村的情況了如指掌,不用翻工作筆記,都能說得清清楚楚。
3
現在,腿上不“沾泥”的鄉鎮干部有增多的趨勢。難道是因為如今鄉鎮干部的工作環境、工作對象、工作內容都不需要“沾泥”了,農民也不需要“泥腿子”干部了嗎?
其實不然。
從農民的角度來說,他們需要鄉鎮干部為他們排憂解難;從農業生產的角度來說,需要鄉鎮干部去引導發展,幫助農民解決糧食生產、產業發展中的問題;從農村發展的角度來說,需要鄉鎮干部去帶領大家改善基礎設施,補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弱項。
因此,農民、農業、農村都需要腳上“沾泥”的“泥腿子”干部。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鄉鎮干部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力軍,如果腳上連點“泥土”都沒有,何談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
因此,腿上不沾泥的鄉鎮干部,是不合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