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
2020年3月29日,春的氣息在重慶市九龍坡區西彭鎮新民村愈發濃烈。
重慶喜鄉遇農業股份合作社負責人劉林家的墻上,掛著新民村地貌圖,上面有他繪制的2020年合作社發展的產業路徑。
從劉林家向遠處眺望,是大片開滿油菜花的田地,黃綠相間生機勃發。
不僅是新民村,整個西彭鎮都在規劃著今年的發展。
昔日的西彭鎮村容不整、產業不興、人才不來。而今,通過探索農旅融合發展之路,這里開始掛出鄉村振興的碩果。
黨建引領? 村貌整治
2018年9月22日,長石村。
村民王富國坐在自家院壩里,望著白色的外墻出神。
3個月前,村黨支部書記程昌云找到他,勸他同意進行房屋改造。
在王富國印象里,房屋改造是件很麻煩的事情,他并沒有這個打算。
有王富國這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覺得沒有必要改造房屋,既費力又費時間。
“村里人都沒多少了,整這么多東西,沒什么用。”王富國說,“又不會留在老家,修了也沒用。”
人才流失、產業不興、村民思想固化……種種“短板”疊加,導致長石村長期不被看好。
如何謀變?成為了鎮、村兩級干部心中的頭等大事。
2018年,長石村被確定為九龍坡區鄉村振興“五十百”工程的產業示范村。借助鄉村振興政策,長石村提出“五個一”建設,即“一片院落”“一個基地”“一條老街”“一座公園”“一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傾力打造鄉村旅游,壯大特色集體經濟。
而王富國家,就屬于“一片院落”中的一戶。
“硬骨頭”如何啃?
程昌云覺得一定要夯實黨建基礎,黨員帶頭改,然后帶動群眾一起改。
“我家在大院里,我帶頭改。”黨員吳成良首先表態。
很快,施工隊進駐長石村,院落整改工程啟動,一面面外墻被粉刷潔白,一個個屋頂鋪上了琉璃瓦。
看著煥然一新的房屋,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動心,紛紛加入到房屋改造工程中來,這其中,就有王富國。
與此同時,長石村老街風貌整治工作也在同步進行。以長石老街為中心,對老街兩旁的民房外立面進行改造、街頭街尾的環境進行綠化美化,并建設農副產品生鮮市場、打造民國風旅游景點,拉動長石村旅游業發展。
2019年6月,長石村鄉趣公園投入使用,在這里,能種植農作物,還可賞花、采摘、露營。鄉趣公園不僅成了村民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更成為長石村吸引外來游客的重要景點。
在西彭鎮黨委的支持下,長石村通過抓黨建、班子總動員、黨員齊帶頭,激發了鄉親們參與家鄉建設的積極性。
“村貌整治后,村里人吃上了旅游飯。不僅如此,我們還開辦了生姜種植基地,讓鄉親們在家門口就能掙錢。”長石村村主任范文超說。
厚植沃土? 引鳳來棲
2019年12月9日上午,真武宮村。
偌大的院壩中,幾十個裝袋箱堆積如山,桂何瑜坐在小板凳上,正忙著將臍橙裝箱打包。
“叮咚”——桂何瑜的手機響起微信提示音。
“楊家坪訂單,30件卡拉卡拉臍橙,要搞快點喲。”桂何瑜停下手頭的活兒,走到院子口,向外喊道。
“曉得咯!”臍橙樹林中,村民張宗林背著背簍,抬頭答道。
張宗林如今在“橙里城外”山莊打工,每個月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采摘水果、果樹養護就是他的日常工作。
“在家門口就能工作,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張宗林笑著說。
幾年前,桂何瑜和丈夫馬明寬辭掉了城里的工作,來到真武宮村流轉了98畝土地,分片種起了臍橙、葡萄、檸檬等水果,建起了“橙里城外”山莊。
“我們來真武宮村,一是因為這里流轉土地方便,二是我們來的時候這里已經有了基礎。”桂何瑜說。
以往,真武宮村沒有產業,村民大都在外務工,閑置的土地也越來越多。為促進真武宮村的鄉村振興,村“兩委”決定將村民閑置的土地統一流轉,再進行科學規劃。
但一些村民起初并不樂意。
“土地是我們的根,流轉給別人了,我們種什么?”
“別人辦企業,我們又賺不到錢。”
……
面對村民們的顧慮,時任真武宮村黨支部書記的孟世位帶著黨員干部挨家挨戶做工作。
“村上成立土地流轉服務站,對流轉來的土地統一管理,虧誰也不會虧鄉親們。”
“我們會請專人對投資業主的經營資質、投資能力和項目的市場行情、效益進行評估的。”
經過引導,村民逐漸改變了想法,紛紛同意流轉土地。
而后,一批又一批的能人來到真武宮村,流轉土地發展產業,真武宮村也越來越熱鬧。
2012年,人稱“向葡萄”的向權流轉了200畝土地種植葡萄,而今,“向葡萄”已經成了遠近聞名的品牌;
同年,劉宗倫也來到真武宮村,他在這里種植桃子、李子、桂圓等,建起了集體驗采摘、餐飲、住宿于一體的“村憶卓潤·情景農莊”,成為全村最大的一座農莊;
此后,一直在外打工的村民方聯洪也回到家鄉,建起了“憶愿閣”農莊;
……
“村里來了能干人,既發展了產業,又帶火了旅游,村民的荷包都鼓起來啦。”真武宮村黨支部書記孟小林說。
“三變”改革? 百花齊放
2019年9月16日,新民村。
這天一大早,村民劉彬騎著摩托車趕到喜鄉遇農業股份合作社的時候,門口已經排起了長龍。
劉彬摸了摸口袋里的股權證本子,今天,他要將分紅的米領回家。
“不錯喲老劉,有500多斤。”會計陳堯春核實了劉彬的股份后,算出了他的分紅。
扛著沉甸甸的麻袋,劉彬的心里美滋滋的。
這些年,劉彬一直在外務工,家里土地撂荒嚴重。在新民村,像劉彬這樣的情況占了大多數。
新民村有耕地2000余畝,為探索鄉村振興的路子,村“兩委”發動村民組建成立了喜鄉遇農業股份合作社,以“三變”的形式,將村民閑置的土地作為股份投入合作社集體經營。
2018年以來,為更好地發展農業,喜鄉遇對1200余畝耕地進行了“土地宜機化改造”,大大改善了農田耕作條件。
“宜機化改造的主要目的就是方便種植和收獲,通過科學的方法,使農作物畝產增加。”合作社負責人劉林說。
2019年,新民村水稻迎來了大豐收,重慶市農技總站、市農科院水稻所的專家對新民村的水稻進行了測產,結果顯示,平均畝產達1200斤,最高畝產達1350斤,打破了全市宜機化改造水稻畝產記錄。
“我們的米品種比較好,米粒飽滿,每年買米的人都排著隊來。”劉林說。
而新民村爆棚的人氣,不僅僅得益于稻米的品質,更得益于油菜花田和網紅“笑臉田”景觀。
2019年初,新民村推出農旅融合項目,決心做深做透“農田+”文章,喜鄉遇在新民村打造了油菜花田和一塊“五彩稻田”。
每年3月,油菜花開,千畝良田滿是黃色的油菜花,駕車來此打卡的市民將新民村的公路堵得水泄不通;7、8、9月,稻子成熟,種滿紫、紅、黃、綠、白五色水稻的稻田,勾繪出一副笑臉,象征著農民豐收的喜悅,成為網紅景點。
像這樣大規模的油菜花田和“五彩稻田”,在重慶并不多見。因此,它們也成為新民村的吸睛利器,引來了無數游客,帶旺了新民村的農產品銷售。
“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推動田園休閑、農事體驗、創意農業等鄉村旅游項目落地,促進新民村農旅融合發展。”新民村黨支部書記劉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