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駿
曾經接診過不少幾乎吃遍降壓藥,卻久治無效的高血壓患者,經查確診為頸性高血壓。按頸椎病治療后,高血壓竟不治而愈。
頸性高血壓是指由頸椎病引發的高血壓,占患頸椎病人群的6.7%。人們對此缺乏認識,有相當多的患者因被誤診為原發性高血壓而延誤治療。
因此,當高血壓久治無效時,也要查查脖子,也許病根就在頸椎。
刨根問底曉真因
頸性高血壓可發生于各型頸椎病。據文獻報告,頸性高血壓以脊髓型居多,其次為交感神經型。其發病原因為——
交感神經型和神經根頸椎病系因支配心腦的植物神經受到壓迫,引起心律失常和血壓異常。
脊髓型頸椎病由于脊髓受壓引起脊髓前動脈缺血,造成側角內交感神經細胞功能障礙,使心腦血管舒縮功能失常,導致心律失常和血壓異常。
椎動脈型頸椎病由于椎動脈供血不足,使腦干及高位脊髓內的網狀結構缺血,導致心律紊亂和血壓異常。
其他頸椎外傷、勞損、退變、炎癥等使椎間組織失穩或錯位,或組織松弛、肌肉痙攣,直接或間接刺激頸內血管,引起血管舒縮中樞功能紊亂,導致中樞性血壓異常。
有學者認為,棘突偏歪、寰樞關節半脫位、椎體滑脫頸椎病變等也是引起血壓變化的主要原因。
把握特點知先兆
1.頸性高血壓好發于40~50歲的中年人。血壓波動大,忽高忽低,一般可持續2~3周,中后期呈持續性高血壓或低血壓。隨年齡增長,血壓亦隨之升高。
2.兩側上肢血壓差別大,坐位和臥位血壓也有較大差別,多大于10毫米汞柱。
3.血壓變化與頸椎病癥狀發作呈相關性。當頸間疼痛、頭暈或頭痛時血壓升高,癥狀緩解時血壓亦隨之下降。這一特點在起病初期尤為明顯,隨著病程延長,其特點逐漸減弱。
4.在高血壓之前,有相當長的時期有低血壓或血壓不穩情況,大約可持續5~30年,而70%~80%的患者會轉為高血壓。血壓多為收縮壓低,舒張壓相對高,脈壓差小的特點。
5.頸性高血壓患者幾乎都伴有頸肌疼痛、酸脹、僵硬感。
診斷依據來“拍板”
1.高血壓伴有頸椎病癥狀者,查體可見頸椎病征呈陽性。
2.頸椎X線片顯示頸椎曲度改變、頸椎關節移位、寰樞關節紊亂、頸椎骨質增生、椎間孔狹窄等頸椎病變。
注意,頸椎影像學異常并不能證明頸椎病與其伴發的高血壓具有相關性,僅作為診斷頸椎病的依據。
3.對降壓藥治療無效或收效甚微的患者,針對頸椎病施治,血壓可恢復正常。
4.如能排除腎臟、內分泌、心血管、顱腦等疾病及藥物引起的高血壓,則可確診。
治療對策我有招
傳統方法牽引、針灸、理療和手術干預。
中藥內外兼治。內服一些治療頸椎病的中成藥,并在頸椎等部位外敷磁藥貼,以改善微循環、松解組織粘連,起輔助治療作用。
中藥內外兼治有祛風通脈、化瘀止痛、養血益腎、豁痰消腫之效,可解除對神經、血管和脊髓的卡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