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靜
【摘要】做人做事以及生活中無不滲透著規則,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校有校紀,班有班規。規則意識即文明意識,如果你是一個規則意識很強的人,那你一定有很強的自律精神,也一定是一個會做人、會生活、會做事,且容易與人相處,是一個具有現代文明意識、有素質、有涵養、情商高的人。可見,規則意識對于學生一生何等重要,那培養學生規則意識正逢其時,刻不容緩。
【關鍵詞】新教材?小學生?規則意識
統編教材《道德與法治》鮮明地攝入了強化規則意識內容。建構學生規則習慣,從養成學生遵守制度或章程的良好態度和習慣抓起,進而提升學生的規則意識,最后形成自覺遵守各項生活規則,遵守學校各項紀律,遵守各類社會道德準則的能力。就是讓他們具有合格的公民意識,完整的道德意識,強烈的法律意識。
一、規則習慣:重在實踐
學生在進入小學前,已經親歷了家長的言傳身教,幼兒園、學前班教者身體力行的行為習慣教育,這些教育是最直接的實踐性教育,也是他們的終身教育。因此,家長在孩子們行為習慣即規則習慣的養成中,他們的一言一行,成為烙在他們身上永恒的“印記”,將影響他們一生。而這些行為規則重在孩子們的“學”,不在家長、教者的“教”,孩子的學是主動的,他們以家長的言行為楷模,以幼教、學前班教者的言傳身教為起點,在潛意識里形成初步的規則習慣,所以說,“言傳不如身教”。走好孩子們規則習慣的第一步,家長和教者應是第一責任人。現代信息技術時代,教者、家長相互溝通、相互配合是方便快捷的,對家長的培訓也應納入的規則意識教學實踐中來。
比如,《道德與法治》新教材把小學規則教育分為兩部分,即低年級的前法律教育和高年級的道德法治教育。筆者以為,前法律教育重在實踐。然而,以家長為主,教者為輔的身教活動方興未艾。關注孩子的學習與生活,給他們溫暖的提醒,恰逢其時的點撥,親臨指導孩子們做游戲,這一切構建了孩子們模仿規則習慣、學習規則習慣到自覺遵守規則的全過程。“在此時,教者的‘教重在實踐,而不是過多的理論指導,是身教,是及時的點撥,是幫助他們建立最初的規則意識。”也使孩子們有了最初的做人意識。
二、規則意識:重在培養
學生一旦進入高年級段,已初具規則習慣和規則意識,在家庭、學校教育的潛移默化中,懂得了家庭生活規則、學校紀律規則、上學路上的交通規則。但是,他們的意識是膚淺的,也是不完整的,這就需要教者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進行重點培養。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和條件,靈活多樣的運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聯系班級孩子的實際,及時的把社會中的新信息、科學技術新成果、兒童生活之的新問題和現象放到課堂中來,激發學生養成規則意識的興趣,使教學課堂更加精彩、更富情趣。“在活動中掌握規則,在游戲中提升規則意識”。
比如,在《安全在我心中》這一課的教學中,筆者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示了由教者學生一起收集的資料,使孩子們真真切切的上了一堂安全教育課。通過展示,孩子們各抒己見,并統一了認識,明確了安全規則的重要性,強化了規則意識,也使孩子們初步懂得學會生活的意義。
三、規則能力:“學”“做”并舉
小學生《道德與法治》高年級學生的遵守規則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即由最初規則習慣、規則意識的養成的基礎上,進而形成一定的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以后的智力發育和學習成績提高的良好行為習慣;適應社會發展的道德水準;一定程度的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改造社會、改造自然的基本技能;有效服務于社會的勞動技能,這些良好規則能力的提升,是提升學生道德法治意識的堅定基礎,是人文意識、情感素養養成的開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能力的提升在于教者設計的課堂,能力的提升在于學生豐富的生活實踐、學習實踐。教者所教和學生自覺運用所學去生活,去實踐,雙向發力,鍛造自身學規則、用規則、化規則的過硬意志和本領。這是新時代的要求,也是學生自身發展的要求。
比如,筆者在教學《有多少浪費可以避免》這一課時,就給學生上了一堂現實版的遵守規則課。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收集了許多很有教育意義的資料,使學生進一步懂得了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強化規則意識旨在教育學生學會怎樣做人,做一個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嚴格自律能力、自覺遵守道德法律約束、具有健全人格和強健體魄、能有效服務社會、貢獻于社會的勞動者。規則意識將是學生終生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強化規則意識是為了教育學生學會怎樣在做事中遵守各種規則,怎樣在學習和勞動中更加牢固規則意識,并形成堅定地規則素養和道德修養。這是教者、家長、學生共同努力、共同奮斗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金玲.小學生規則意識的重要性[J].小學教育,2018,(12):23.
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一般自籌課題《統編“道德與法治”新教材下強化小學生規則意識的實踐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立項號:GS[2018]GHB3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