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麗 徐曉紅 趙景明
【摘要】“雙師型”教師的提出,最早是針對高職院校,針對職業教育領域而言的。總結分析了醫學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現狀,提出了對策與建議,為培養適合臨床需要的醫學人才提供師資條件。
【關鍵詞】醫學院校?“雙師型”教師?醫教協同
“雙師型”教師的提出,最早是針對高職院校,針對職業教育領域而言的,是為加強職業技能型人才培養、提升職業教育質量而提出的。但從2015年以來,在新建本科院校的轉型過程中,應用型本科高校也越來越加以重視。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在這個新的醫學人才培養體系下,“雙師型”教師隊伍水平決定了人才培養質量。因此,醫學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一、“雙師型”教師的發展與內涵
1990年,王義澄在我國首先提出了“雙師型”概念。他認為,教師應具備以下四個方面的素質,“參與學生實習過程、選派教師到工廠實習、參與重大教學科研工作、多承擔技術項目”;1995年,原國家教委在《關于開展建設示范性職業大學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提出了“雙師型”教師的概念。在20年的發展中,國家層面圍繞“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逐年提出了不同方面的要求。2015年以來,隨著新建本科高校的定位轉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在應用型本科高校中越發受到重視,成為教育界的共同呼聲。
“雙師型”教師在內涵研究上并未形成共識。目前,“雙能力”論、“雙證書”論、“雙來源”論、“雙職稱”論四種認識較具有代表性。除此之外,還有“雙層次”“雙素質”“雙資格”等多種觀點。足見,“雙師型”教師內涵還沒有權威的內涵界定,還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雙能力”論,即教師既要具有必備的基本能力,還應掌握對所授專業的應用性技能;“雙證書”論,這種觀點等同于大學生的“文憑論”;“雙來源”論,這種觀點是從“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結構來考慮的,按這雙重職責將教師分為理論教師和技能教師兩類。“雙職稱”論,即在兩個領域獲得專業技術資格。
二、醫學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現狀
(一)“雙能力”融合不足
當前,我國本科醫學院校的課程一般由臨床醫師講授臨床課程,由畢業于基礎醫學專業的專任基礎課教師講授基礎課程。一方面,在現行制度下,臨床醫師看中的是醫療業績,他們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醫療之中,對于教學的思考與學習較為缺乏,臨床教學方式方法單一、老套,他們的教師責任感意識不足,缺乏把豐富臨床經驗轉化為系統的教學內容的動力與能力。另一方面,基礎課的教師絕大多數是學習基礎醫學出身,從學校畢業出去又回到學校就業,缺乏系統的臨床實踐學習,致使臨床經驗缺乏,導致教學不能有的放矢,培養目標不能充分的實現。即使一些教師曾經有過臨床經驗,但長期繁重的教學任務使得他們不能繼續參與臨床,不能及時掌握最新的臨床動態。同時,無論臨床醫師還是基礎類專任教師都是理工科出身,人文素養相對薄弱,對教育教學規律的把握與研究運用能力有限,也是“雙能力”融合不足的重要原因。
(二)制度不完善
一方面,“雙師型”教師的涵義界定至今沒有明確,同時沒有相關文件制度來說明本科高校與職業技術教育過程中的“雙師型”教師是否存在區別,內涵表述眾說紛紜,各個院校標準界定也就莫衷一是。另一方面,培養辦法單一甚至缺失,目前醫學院校培養“雙師型”教師的方式停留在各類培訓,缺乏系統性、經常性,并且培訓止于戰術,沒能進行深入系統的提煉,形成具有普遍意義的機制。最后,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各醫學院校大多制定有“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的激勵性政策文件,受各高校財力限制,獎勵力度不大,無法達到調動教師參與“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積極性。再加之,人們普遍認為做好醫生更有發展前途或迫于目前國內從醫環境的壓力等因素,都制約著“雙師型”臨床教師隊伍的建設。
三、對策與建議
(一)加強理解,增強認知引導,提升教師責任意識
國家層面的政策指引是指揮棒,學校層面的積極作為是關鍵動力,教師層面才能逐步樹立責任意識,才能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向標準靠近。
在醫教協同大背景下,醫院層面,可以通過培訓、專題討論會、醫院網絡宣傳等方式,對“雙師型”教師加以解讀,從其重要性、培養的目標、內容和模式開展有效地宣傳,并給予政策上的激勵,加強對臨床專業技術人員關于“雙師型”教師內涵的認知引導;學校層面,引導教師向具備以下素質努力:系統的醫學專業基礎知識及技能,較為完備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及應用能力,較強的科研能力,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及社交能力;具有較為豐富的臨床經驗;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具有善于利用各種方式進行學習并能適時更新知識的能力。逐步轉變教學觀念,樹立良好師德醫風,結合自身實際做好臨床和教學間的平衡,將二者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努力塑造自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雙師型”教師。
(二)多渠道培養,全面提升能力
1.搭建教學能力提高平臺。組織優秀教師、新教學法教學觀摩,讓教師看到榜樣,在示范引領中逐步提高;鼓勵以課程組建教學團隊,發揮老帶新作用,做好教育教學改革課題研究,實現從實踐到理論的整體提升;找好教師優秀素質的體現節點,以問題為導向,舉辦醫案解析、臨床技能大賽、課件制作等多種教研活動或主題講座,提升教師教學基本功;營造讀書修身、教書育人的終身學習、人格育人的氛圍,舉辦主題活動,重視教師人文素養的提高。
2.打開基礎與臨床相結合的通路,提升醫學專業素質。對于中醫院校而言,打破經典教研室壁壘,在教研室中融入臨床醫師,以師資廣泛融合促進理論與實踐、基礎與臨床的深度融合;建立基礎教師與臨床科室結對聯系制,參與臨床典型病例的會診、討論,在與臨床學科教師的互相交流中,實現知識互補;為有條件的基礎教師搭建臨診平臺,不斷提高臨床知識與經驗的積累;確立集體備課制度,在備課討論中,互通有無,取長補短。
(三)完善管理體制,建立激勵制度
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固定崗位要求教師必須具備“雙師型”教師的素質,那么我們就應該針對這樣的崗位提出崗位責任制,并針對崗位工作內容認真加以培養,而一些教師雖不在這樣的崗位,但卻有把自己培養成為“雙師型”的意愿,對于這樣的群體,學校應該給予鼓勵,并予以支持,設立申請考核制。首先,無論崗位責任制還是申請考核制,學校都需要結合人才培養目標、師資隊伍建設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認定標準。其次,還要建立獎勵制度,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加強對“雙師型”教師的激勵。從物質方面,“雙師型”教師要比普通教師付出相對多的勞動,因此,在薪酬待遇上和普通教師拉開差距,或在評優中為“雙師型”教師設立獨立的名額,或在晉級中給予一定優先權。從精神方面,要為“雙師型”營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加強獨具特色的校院尊師重教、教書育人文化建設,增強醫師、教師榮譽感與成就感。
參考文獻:
[1]李樹峰.從“雙師型”教師政策的演進看職業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定位[J].教師教育研究,2014,(3):17.
[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Z].2017-07-11.
[3]王義澄.建設“雙師型”專科教師隊伍[N].中國教育報,1990-12-5(03).
[4]秦映芬,劉紅.提高醫學教育質量,培養“雙師型”人才[J].高教論壇,2013,(1) :88.
[5]徐宛玲.高職高專醫學院校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思考[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9,(2):32.
基金項目:
1.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8BS3);
2.吉林省教育科學規劃高校思政研究專項課題(GS17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