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君
我兒子今年初三,我三天兩頭被老師請到學校去,他不是把同學打了,就是把教室的黑板擦藏起來了,最夸張的一次是竟然用一個大扳手把老師車輪胎給“鎖死”了,真是妥妥的一個問題孩子,我們該怎么教育呢?
唐山:賀偉涵
孩子的問題基本都是家長的問題。記得有人說過,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能清楚地映射出我們為人父母的一切。所以有時最需要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掐斷了孩子感受愛的途徑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人類最大的損失就是感受,可以說沒有感受就沒有美、沒有愛,沒有溫暖,沒有被愛著的感覺。這對人來說是非常恐怖的絕望。
從物質匱乏年代長大的父母,帶著對占有資源的恐懼和緊張,對孩子的要求求全責備,對孩子的各種競爭優勢充滿期待,你要這樣,你要學這個,你必須,你應該,你不能……全是在向孩子索要,全是在要孩子滿足我們,可孩子需要的被愛的感覺呢?他需要的被認可,被看見,被接納和自己做主的、做自己的機會呢?很少很少!孩子賴以生存的愛的來源,主要是家庭中父母的給予,可作為父母,我們卻掐斷了孩子這唯一可以感受到愛的途徑。孩子的需求層次僅僅停留在溫飽階段,再往上沒有了,他再也感受不到了!
忽略了孩子當下的需求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祖父母幫助子女帶孩子成了天經地義的事情。年輕人心安理得地把年幼的孩子交給父母,自己上班、娛樂,什么都不耽誤,孩子成了為老人生的。孩子只有晚上才能見到父母一會兒,有的甚至一周才去父母家看一次孩子,或者一周只有一天把孩子接回來同住。
我們看到的是孩子萬千寵愛在一身,可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往往被大人忽略,成年人只是按照自己的以為和傳統的理論在養育孩子,經常跟孩子不在一個頻道。心不是活在過去的痛苦中,就是活在對未來的擔憂中,根本就看不見眼前的這個孩子當下的需求。孩子理智上知道自己是被愛的,但是情感上卻滿是隔膜。
找出自己家中特有的問題
家庭和各種社會系統一樣,有自己存在、運行的規則和需求。當一個家庭生病了,一定會有一個或多個成員把家庭的病癥呈現出來。而這個人往往是家庭中能量較弱的,敏感度較高的,年齡較小無力自我保護的那一個——孩子。
許多父母因為孩子的行為偏差而求助,在接受一系列的輔導之后,往往發現是他們的家庭關系先有問題。他們進一步成長之后,了解到孩子的偏差行為是為了化解父母婚姻關系中的沖突和壓力。也就是說,孩子借著自己的問題行為來維系整個家庭的平和,他們寧可成為“問題兒童”,也要為家庭帶來一些幫助。
找出自己家中特有的問題,是每個人的重要功課。一旦我們找到了“病根”,家中的焦慮便不會由一個人吸收和承擔,“問題兒童”也就沒有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