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樂 責校 李明 美編 陳倩
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新冠肺炎疫情已影響到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影響范圍遍及全球。世界銀行在一份報告中警告稱,如果不采取“緊急行動”,新冠病毒大流行的經濟后果可能會導致東亞和太平洋地區新增1100萬貧困人口。世界銀行所描述的最糟糕的情況是,亞洲地區可能遭遇20多年來最嚴重衰退,使亞洲大部分地區陷入長期衰退。
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世界經濟增長遭受巨大打擊。對此,經合組織最近發布報告,將全球經濟增速從預期的2.9%,下調至2.4%,實際上已到衰退邊緣。多家機構預測,日、意、法、英、澳等國經濟前兩個季度將萎縮,德國或陷入零增長,而中、美兩大經濟體增速將明顯降低。
新冠肺炎疫情也讓世界經濟原有的結構性問題雪上加霜,有三大因素:
一是低增長問題加劇。疫情下,全球產業鏈遭破壞,大批中小企業面臨倒閉風險,社會就業問題趨于惡化,企業投資意愿受挫,潛在增長率可能進一步受損。二是國際金融系統性風險積釀。疫情沖擊下,短短一個多月,包括美、歐、日等地,40多個國家的股市已跌入技術性熊市,下跌的深度、幅度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之最,民眾風險偏好下降,信心遭受重創。三是宏觀調控的政策空間進一步被擠壓。為應對疫情、股災的雙重沖擊,各國為穩定經濟,紛紛加大財政、貨幣刺激力度。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疫情在全球化不斷深化的背景下暴發,是對全球化進程的重大考驗。哈佛大學國際關系教授斯蒂芬·沃爾特警告,疫情還可能會增強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與此同時,在全球化時代如何有效應對重大疫情,也是對全球治理體系的考驗。面對新冠病毒來襲,各國反應不同,應對效果也大相徑庭。各國之間這種不同步,為應對這場全球公共衛生危機增添了難度。
專家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的現實表明,當全球性挑戰來臨時,單個國家不可能獨善其身。在這種情況下,加強各國協調合作、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成為必然要求和唯一出路。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各國應加強在應對全球性問題方面的協調合作,完善全球治理體系。在此過程中,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將發揮重要作用。
疫情無國界,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挑戰。在此危機關頭,各國唯有同心協力抗疫,完善全球疫情治理,方可及早消弭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危機,讓世界經濟回歸正軌。
(《半月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