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常對解放軍戰士說的一句話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當新冠病毒疫情來襲,鐘南山、李蘭娟、陳薇、王辰、黃璐琦、仝小林、喬杰等多路院士團隊紛紛在危難時刻馳援武漢,形成了這場抗疫戰斗中引人注目的“院士戰隊”。
鐘南山:夜馳武漢,斷定“病毒可以人傳人”
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初期,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鐘南山告訴公眾“盡量不要去武漢”,自己卻在1月18日晚登上去武漢的高鐵,掛帥出征。
1月20日晚,央視連線鐘南山。面對白巖松追問,他當機立斷推斷出“病毒可以人傳人”,拉響了全國重視疫情的警報。
從1月18日至今,84歲高齡的鐘南山一直在抗疫最前線奮戰。“全國幫忙,武漢是能夠過關的”。疫情中,鐘南山簡短的話語,成為老百姓心中的“定海神針”。作為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科研攻關專家組組長,鐘南山雖沒有駐扎在武漢,但他通過遠程會診等方式,在廣州指導著全國疫情的防控。2月11日,在華中科大附屬協和醫院西院,鐘南山團隊在武漢的負責人張挪富一行,與鐘南山就兩例新冠肺炎病患進行了遠程會診。2月14日,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發布消息,在鐘南山的指導下,該實驗室聯合多家單位研發出快速檢測試劑盒。
除了疫情以外,鐘南山更愿意給大眾傳播健康科普知識。1月28日下午,他接受邀請錄制了“如何正確戴脫口罩”視頻。一分鐘不到的短視頻,當天推出后在各大網絡平臺播放量超過一個億,院士講科普,更能深入人心。
如今,國內疫情的工作重點已經轉移到嚴控入境人員上面,但最近開始出現的無癥狀感染者,令人憂心重重。鐘南山在接受采訪時說:“無癥狀感染者會把病毒傳染給其他人,使得確診人數上升。但近段時間以來,中國新確診人數并沒有上升,反而出于下降趨勢。由此推斷,中國無癥狀感染者數量并不高。”鐘南山的這番話無疑讓大家吃了顆定心丸。
李蘭娟:率先提出武漢“封城”
疫情中,73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的名字常和鐘南山一起出現。1月18日,她同鐘南山等一起趕到武漢再戰防疫前線。
對于武漢之行,她回憶:“我們也是主動提出來要去做一個研判,去了以后發現確實存在人傳人的現象。專家組討論時,我提出對武漢要實施不能進也不能出的策略,要按照甲類傳染病管理。”1月20日,國家衛健委發布1號公告,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納入乙類傳染病,并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提到武漢封城,李蘭娟回憶:“1月22日深夜,浙江省衛生健康委主任張平給我打電話說,近期有大量的人從武漢返回浙江,不僅引起了第二代感染,還引發了聚集性疫情,接下來可能會有更多的人回來,會造成更大的疫情擴散。我感到疫情形勢非常嚴峻,如果連浙江都守不住的話,那么全國其他城市的防控工作將更加艱難。結束電話后,我立即向上匯報:基于疫情狀況,武漢必須馬上封城,否則后果不堪設想。而且,封城的時間絕不要拖到1月24日大年三十,否則疫情會更大規模向全國播散。”
1月23日凌晨2時,武漢宣布“封城”。這一防控傳染病的無奈之舉系人類歷史上首次發生,瞬時引發全民關注。
2月1日下午,李蘭娟正式帶隊出征武漢。抵達武漢后,她幾乎每天都需要參加查房、會診、撰寫材料及遠程指導實驗室工作。為解答民眾對疫情進展的關切,她還不時接受媒體采訪,分析疫情形勢。早期,李蘭娟基本“每天只睡3個小時”。
通過運用抗擊禽流感等疫情時的“四抗二平衡”治療方案,以及“李氏人工肝”等技術,李蘭娟院士團隊提高了駐地醫院的救治水平,使危重病患的病死率得以降低。該團隊關于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救治經驗和研究成果也被寫入了國家診療方案。
3月31日上午9點,李蘭娟院士團隊踏上返程之路。當她走進武漢天河機場候機大廳時,在場的人群都向她高喊“女神”。“兩個月來,我們與新冠病毒的斗爭驚心動魄,這場偉大斗爭已經取得了階段性重要成果。在這次抗擊疫情當中,武漢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在我們國家甚至在國際上將成為一個歷史的豐碑。我能參加這場史無前例的‘戰爭,這個經歷我終身難忘。我是自豪的。”
女少將陳薇:召之即來來之能戰
在馳援武漢的多個專家團隊中,一位女少將頗為引人注目,她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
習近平常對解放軍戰士說的一句話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正月初二(1月26日),54歲的陳薇少將帶領專家組進駐武漢。此為“召之即來”。
陳薇抵達武漢兩天后,由軍事醫學研究院與地方公司共同研制的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應急審批,獲得醫療器械注冊證書。1月30日,緊急展開的軍事科學院帳篷式移動檢測實驗室開始運行。這個移動檢測實驗室設在中部戰區總醫院,被稱為此次病毒核酸檢測“神器”。“什么時候需要,我們6個小時之內打包,就可以轉到另外一個地方去。我們可以用自己的試劑盒,另外用全自動提取核酸的方法,半個小時就可以提取90多個樣本,這樣就大大縮短了檢測流程,提高了檢測的準確率、日檢率。”陳薇說。
17年前,陳薇成功研發廣譜抗病毒藥物“重組人干擾素ω”噴鼻劑,在抗擊“非典”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包括小湯山醫院在內,全國數十所“非典”定點醫院近1.4萬名預防性使用這種噴鼻劑的醫護人員,無一例感染。在目前新冠肺炎缺乏特效藥物的情況下,一部分一線醫護人員正在使用它。
“對于我們軍人,特別是從事軍事醫學的軍人來說,疫情就是軍情,病區就是我們的戰場。而且我們有應對“非典”、埃博拉的經歷,現在我們無論是在人才隊伍、科研條件,還是在技術儲備上,都比以往任何時候有了更充裕的準備。”陳薇接受采訪時說。此為“來之能戰”。對于新型冠狀病毒將被何種方式“戰勝”?她說:“現在還不好預測,一切都在發展當中。”但她堅信,“我們一定能打贏這場防控阻擊戰”。此為“戰之必勝”。
王辰:首提建立方艙醫院,關鍵時刻的關鍵之舉
2月1日,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帶隊抵達武漢。他看到超負荷運轉的醫院,輾轉一夜,首次提出建立“方艙醫院”,對患者要應收盡收。
話音落地,48小時后首批3座方艙醫院開艙。4000多張床位,就是隔離在家、孤立無援的患者生命的綠色通道。隨著更多方艙醫院加入,武漢定點醫院終于不再“一床難求”,甚至還完成了“床等人”的逆襲。國家也鼎力支持,解放軍共有23家方艙醫院,馳援了武漢20家,把家底都駐派過來了。原有的方艙醫院一般只有接診200人次的醫療能力,在武漢因地制宜,利用體育館等大型會館,擴充收容體量,并按比例配備醫護人員,運轉效果出奇制勝。
縱然外界對此有多重擔憂,王辰也呼告:“這不是‘至善之策,卻是可取之策,現實之策。”新華社專門為他撰文,力挺方艙醫院是“關鍵時刻的關鍵之舉”。
3月10日下午3點半,武漢市方艙醫院全部休艙,圓滿完成了歷史使命。大規模建設“方艙醫院”,創造了抗擊疫情的中國經驗。從2月5日收治首批患者,方艙醫院共收治新冠肺炎輕癥患者12000余人。
目前,中國的情況已經明顯好轉,疫情被明顯控制住,但世界上很多國家疫情還在發展中。在及時隔離病人、救治輕癥患者、監護輕癥患者方面,方艙醫院這樣的建設還是有現實的價值。
張伯禮:中醫戰“疫”顯神效,創造“三個零”紀錄
1月27日,武漢“封城”后的第三天,全國人大代表、中央指導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作為中央指導專家組中醫專家逆行武漢。十幾年前,他曾率隊戰“非典”,籌建了全國第一個中醫“紅區”,成建制隊伍入駐,取得了實戰經驗。
剛到武漢的情景令人驚心。“發熱門診擁擠不堪,醫院不堪重負,各種癥狀的患者快把醫院擠爆了。”在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張伯禮提出對四類人群(確診、發熱、疑似、留觀)采取分類管理、集中隔離;對集中隔離的疑似、發熱患者采用“中藥漫灌”的治療方法,給予以治濕毒疫為主要功效的中藥袋裝湯劑,“相同病因、相似癥狀,對大量患者只能用通治方藥普遍服用”。這些兼具針對性與操作性的建議,成為全國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決策。
張伯禮和劉清泉教授還提出“中藥進方艙、中醫包方艙”,獲得批準,武漢江夏中醫方艙在2月14日開艙。這里的患者主要服用中藥,還在醫護人員的帶領下,每天打太極、練八段錦,并輔以按摩、刮痧、敷貼和針灸等。“中醫療法全都上了,是綜合療法。”張伯禮認為,很多患者吃藥加上運動之后,精神狀態明顯好轉,癥狀大為減輕。
這家中醫方艙醫院運行了26天,共收治新冠肺炎輕癥和普通型患者564人,創造了輕癥病人零轉重、痊愈病人零復陽、醫護人員零感染的“三個零”紀錄。中醫治療方案陸續被推廣到其他方艙醫院,病患普遍使用了中藥。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張伯禮提出應對《傳染病防治法》進行修訂,加快建立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將中醫藥醫療納入其中,在疫情發生后成建制介入。
此外,1月2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帶隊抵達武漢,擬定了新冠肺炎疑似病人推薦通用處方。
1月2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帶隊抵達武漢,推動中醫藥全面參與治療,完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
2月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杰帶隊抵達武漢,率隊與兄弟醫院、當地醫院組建危重癥傳染病病房。
……
截止發稿,張伯禮、黃璐琦、王辰、喬杰和陳薇共5位院士留守武漢攻堅。人們關注“院士戰隊”,他們為贏取勝利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環球人物》2020年第4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