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將流感比喻為老虎,感冒連小兔子都不是。一百多年前在全球暴發的流感,不到兩年時間,便奪走了逾5000萬人的生命,讓人見識到它真正的威力。”而新冠病毒是否會與人類長期共存是一個概率問題。
隨著對新冠病毒認識的不斷加深,它也許會“永不消失”,與流感一樣和人類長期共存的觀點被越來越多地提及。近日,多位專家對此發表了他們各自的看法。
為什么病毒殺不死
病毒是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間的一種物質形態,并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生命,但具有部分的生命屬性。獨立的病毒無法完成任何生命過程,不表現出任何生命特征,但病毒在進入細胞后就立即表現出活躍的生命特征,利用宿主細胞的系統進行復制擴增,產生新的病毒,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對宿主造成一定的傷害。
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引起的傳染病,具有季節暴發性特點。流感病毒可被分為甲型(A型),乙型(B型)和丙型(C型)三種,其中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通常僅引起局限性流行或散發。甲型流感病毒變異性強,多寄生在野生禽類體內,由于感染能力強,較容易引起小規模暴發,甚至全球大流行。
如果得了病毒性感冒,醫生往往會告訴你這是自限性疾病,沒有特效藥,回家多喝水多休息一周就會好。事實上,人體感染病毒后往往都得靠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清除,能夠通過藥物治愈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屈指可數。也就是說,流感病毒殺不死,只能等它自己死?其實,病毒不是殺不死,而是我們缺乏很好的能夠在病人體內將病毒殺死的藥物。嚴格來說,“殺死病毒”是讓病毒失去感染性,如果病毒是在體外環境中,我們有各種各樣的方法殺死它。
新冠病毒的兩種結局
正如歷史上出現過的大多數致命性病毒一樣,新冠病毒也面臨著兩種可能的結局:被徹底遏制或出現反復的暴發流行。
前者如2003年的SARS(非典)。如果隨著時間推移,應對措施逐步見效,不再出現新發病例,確診病例、疑似病例數等逐步下降,病毒傳播的風險不斷降低直至被遏制并消失。
后者如西班牙流感大流行,短時間內跨過原發地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傳播。隨后,逐漸發生演變,雖然毒力會弱化,但時不時仍會引起新的疫情暴發。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癥醫學專家王辰認為,新冠肺炎與SARS不同。SARS傳播性和致病性都很強,很快把宿主殺死,病毒自身也不容易存活。而新冠肺炎有可能轉成慢性疾病,像流感一樣與人類共存。
中華預防醫學會感染性疾病防控分會秘書長、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科副主任林炳亮則表示:“要根據病毒在病人體內的留存時間,判斷一種病毒感染的疾病是否慢性化。如果三個月到半年時間,病人體內仍能檢出病毒,才考慮慢性化的可能。”
“永不消失”的可能性有多大
正如流感在全球范圍內出現大流行后,雖然毒力會弱化,但時不時仍會引起新的疫情暴發。一旦新冠病毒像流感一樣與人類長期共存,將對人類公共衛生管理帶來新的挑戰。
事實上,流感對人類社會造成的病痛和災難仍在持續。世界衛生組織2019年透露,流感作為嚴重的全球健康威脅,每年估計導致10億病例,其中包括300至500萬重癥病例,與流感相關的呼吸道疾病死亡人數達29至65萬。
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曾形象地稱:“如果將流感比喻為老虎,感冒連小兔子都不是。100多年前在全球暴發的流感,不到兩年時間,便奪走了逾5000萬人的生命,讓人見識到它真正的威力。”
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教授徐福潔表示,新冠病毒是否會與人類長期共存是一個概率問題,“得力的防控措施會降低這個概率,所以可能性是由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防控措施決定的”。
如何避免長期共存
新冠病毒與流感病毒都不容小覷。一個令人擔憂的情況是,如何應對兩者混合感染?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強調,兩種及以上病毒疊加感染在臨床中較為常見,在此情況下,新冠肺炎的診斷和防治面臨更大的困難。這就要求在診療時,即使發現流感病毒陰性,仍要堅持做核酸檢測。在大城市之外的基層診療可能面臨更大的工作難度,一旦防控不到位,就會帶來巨大交叉感染風險。與此同時,積極推進新冠肺炎快速檢測產品研發也至關重要。
顯而易見,在疫苗出現之前,專家們還是希望竭力降低新冠病毒反復流行的可能性。
另外,在國內外專業人士開足馬力加快疫苗和特效藥研發的同時,一些專家也呼吁,在更廣泛的國家和地區吸取中國應對疫情的有益經驗,助力病毒被徹底遏制,避免出現反復暴發流行的結局。
(中新社 2020.2.21等)